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熊古沙: 凉山彝族民俗文物收藏第一人

凉山城市新报 2014-12-10 19:04 大字

彝族彩漆皮盔

熊古沙,凉山彝族民俗文物收集第一人,他有一个梦想,在凉山创建一座属于凉山人自己的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 

斥资千万征集彝族文物千余件,希望创建首个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常常是一个人的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这条路其实并不好走……

从熊古沙对彝族民间民俗物件的喜爱和收藏的那一天起,我们可以预见,这个一心一意把自己的积蓄和精力播进大凉山彝族文化深处的汉子,已经无法自拔了。 

熊古沙,凉山彝族民俗文物收集第一人,他有一个梦想,在凉山创建一座属于凉山人自己的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 

彝族宗教法器类、彝族生活器皿类、凉山彝族服饰类、彝族服饰生产工具类、彝族兵器类、彝族马具类、农牧生产工具类、彝族乐器类……因为其中的古朴和原真的历史感,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沧桑的底气,12月5日,在熊古沙位于西昌的一处储藏室里,我们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古董时,瞬间惊呆了。 

“都是我收藏的,耗时近三年了”,从川粮驾校退休下来的熊古沙骨子里是一个文化人,虽然他从事的职业更多的与文化不相干,但是他与生俱来的对彝族文化、彝族文脉的向往和痴情,却一次次将自己的灵魂与这些文化符号载体拉近。

从他对彝族民间民俗物件的喜爱和收藏的那一天起,我们可以预见,这个一心一意把自己的积蓄和精力播进大凉山彝族文化深处的汉子,已经无法自拔了。 

熊古沙,凉山彝族民俗文物收集第一人,他有一个梦想,很简单又很隆重,在凉山创建一座属于凉山人自己的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 

其实熊古沙同时也是书法、根雕爱好者。与熊古沙有多面之交后,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止一次听到他说过,温饱问题解决了,就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知道他“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事,其实就是指被他戏称为“收破烂”的事——征集彝族民俗文物。

凉山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彝族文化灿烂深邃,但由于历经“破四旧、立四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并受到现代生活的强烈冲击,加上十多年来,随着旅游开放和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凉山地区有人大肆搜集彝族文物,从中牟利,造成彝族文物严重流失。

知道这些现象后,3年前,熊古沙踏上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他正式在《凉山日报》发出公告,个人投入巨额资金征集散落彝族民间的彝族传统工艺品,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创办一个“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他把征集文物的时间定为3年,即2012年3月28日——2014年3月28日。而事实上,熊古沙真正启动这项工作的时间要早一些,是2011年11月,到今年11月刚好就满3年。

经昭觉县文馆所所长、民俗文物专家、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俄比解放归纳、清点和整理,熊古沙3年时间征集到的文物已达1300余件,投入资金近千万。先后收藏的文物种类涵盖彝族宗教法器类、彝族生活器皿类、凉山彝族服饰类、彝族服饰生产工具类、彝族兵器类、彝族马具类、农牧生产工具类、彝族乐器类等八大类。

接受记者采访时,俄比解放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些文物具有性质、风格、内容、时代各异的特点,包含着彝族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信息和内容。例如,彝族宗教法器类的一顶法帽,是由纹饰图案多样和形状各异的金、银、铜箔镶嵌而成,工艺精湛细腻,纹饰图案丰富多样,内容深刻,是彝族毕摩法器类的精品之一,也是熊古沙的镇馆之宝;再如,彝族武士服中的十四幅漆器皮铠甲,图案纹饰形状和漆色各异,皮革工艺精美,髹漆绘画艺术之高,观之如彝文典籍《祭祖辞》所云:“甲片如蜂叠,甲叠错猪牙……着之,刀枪不入也”。其皮革制作技艺和髹漆绘画艺术皆为民间工艺绝技,属古代彝族皮胎漆器中的精品之一;又如,彝族漆器皮盔,也是镇馆之宝,为彝族皮胎漆器中最为古老的精品遗存。

熊古沙征集的彝族马具多达23幅。其中,有木质包皮黑漆镶珠马鞍、木质包皮彩漆马鞍、皮编金箔马笼、鹿角珠串马鞦、螺式彩漆木马蹬、皮编镶珠马笼、皮带马铃、鹿角柄皮编马鞭等相配套的马具,也为镇馆之宝,特别是色彩漆画图案各异的彩漆马鞍尤其亮丽耀眼。雕漆与漆画手法结合,用红、黄色绘出条带纹、云纹、回纹、几何纹、夔纹、雷纹等纹样图案。这些纹样图案如同游丝一般,飘浮于主体装饰周围,使漆器富有生机和灵气,为彝族传统漆器文化中的精品遗作之一。

熊古沙征集的彝族文物中还有一件精品是银蓑衣。据说目前,凉山彝族地区只有3件。另两件,一件在美姑县文馆所,一件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一件银蓑衣重量有7—8斤,通体为纹饰多样的白银甲片,十分奢华。每件银蓑衣的银片数量有400片左右,银片上的纹饰图案各异,做工精美,内涵深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同样也是熊古沙彝族文物中的精品。除此而外,还有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质地的众多彝族传统服饰和造型各异的彝族编制器皿以及彝族传统漆器餐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物,集中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浓郁的彝族传统生活气息,对彝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见证,对研究和展示彝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具有较高价值。

坐拥这么多珍贵的民俗文物,熊古沙说,一、他不为自己;二,不为一家一族、自家儿子。他说,如果想在其中牟利,他早就把近千万的资金投到利润更丰厚的其他项目上去了,而不会做这件只有投入、不见回报的事情。所以,他绝不会做转手买卖的文物贩子,不会在其中谋一分钱的利益。儿子有手有脚,能自食其力,不需要在这些文物身上打主意。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属于彝民族的,确切地说,它的主人只能是凉山彝族人民。他有个愿望,那就是尽一切努力,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西昌或在凉山彝族腹心地带,创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凉山彝族民俗博物馆。

熊古沙出生在雷波一个家境殷实的彝族家庭,在他的印象中,家中不乏矛、弓、箭、铠甲之类的“破烂”。他说,那个时候,哪知道去爱惜这些东西,经常把长矛拿出来玩,把护腕拿来撮泥巴、装沙子,到了“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这些属于“四旧”的东西又遭到了灭顶之灾,拿斧头砍,火来烧,镰刀刮,实在砍不动的就埋到肥堆里。他至今还记得斧头砍下去时,那些皮碗跳得老高的情境。“真是愚昧到了极点!”熊古沙感慨不已。

(下转A13版)

新闻推荐

昭觉县白血病儿童得到民政部门救助

24日,昭觉县13岁少女阿依么不幸患白血病的消息在本报登出后,反响热烈,不少市民拨打本报热线对阿依么送去问候和祝福,希望阿依么早日康复重返校园。同时,凉山州民政局第一时间联系了阿依么的家人,了解详...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