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法院官司,小到鸡毛蒜皮的事儿 16年基层调解 杨洪斌:不怕磨破嘴皮跑断腿
杨洪斌(左二)在调解矛盾。 工作之余,杨洪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杨洪斌,美姑县佐戈依达乡的一名普通司法调解员。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6年,他调解大小案件矛盾上千起。调解中,大到法院官司,小到鸡毛蒜皮的事,都被他用耐心和真诚化解。因而,他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威望,因为平易近人,因为热忱的工作态度化解矛盾,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文/本报记者 李潇
图/本报记者 吉觉拉一
美姑县佐戈依达乡位于城乡结合部,矛盾纠纷多发。但这一切被一名“能人”凭着对群众们的一片赤诚,常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现了事不出村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用人民调解撑起了一片和谐天空。
真情付出倾力调解一心为民
杨洪斌,美姑县佐戈依达乡的一名普通司法调解员。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6年,他调解大小案件矛盾上千起,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威望,因为平易近人,因为热忱的工作态度化解矛盾,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调解中,大到法院官司,小到鸡毛蒜皮的事,都被他用耐心和真诚化解。
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知识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作为凉山第一批寄宿制学生。杨洪斌在课堂上,刻苦努力,他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切源于他的父亲就是当地一名德高望重的德古(彝族民间调解员)。
经父亲调解的矛盾大大小小无数起,因此在杨洪斌的老家,老父亲非常有威望,很受当地村民的尊重。父亲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杨洪斌的心里。可惜幼年时家道中变,父亲很早就去世,一大家人全靠母亲一人供养,但这更激发了杨洪斌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欲望。
1984年,他参加招考,考到了美姑县莫尼乡政府工作,随后又调至洛俄依甘乡工作。当时,在洛俄依甘乡,没有派出所,治安环境很糟糕,当地群众也怨声载道。杨洪斌和当时的乡政府干部商量后,决定成立一个治安联防队,每逢赶场天开始巡街,对寻衅滋事、故意扰乱社会治安的一律严惩。通过这一有效手段,洛俄依甘乡的治安状况逐渐好转。1993年当地成立了洛俄依甘乡派出所。在此期间,杨洪斌还从昭觉县请来3名德古,对当地村民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
杨洪斌觉得德古在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中非常有必要,因此,只要德古有调解,他都会抽出时间跟着学习,这也为以后自己开展调解工作打下了不少的基础。
当然,光靠德古传授的经验和方法远远不够,“现在搞调解工作,既要讲政策法规,又要贴合一些民间习俗。”杨洪斌介绍说。
调解要“身入”更要“心入”
16年来,在杨洪斌的概念里没有节假日,哪里有矛盾纠纷,总能见到他熟悉而忙碌的身影。杨洪斌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才能让乡邻和谐,社会稳定。正是因为他的那份责任心,许多矛盾纠纷“死结”在他不辞辛劳地调解和“攻心”战术下一一解开。
1995年,两名年轻人海来和斯日相约赶场,并一起喝酒聊天,直到天黑才各自返回,结果在回家的途中,海来却因酒后失足摔下河道去世了。随后,海来的家人在悲痛中认定他是被斯日所谋害,为此两家人翻了脸,整日吵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虽然经公安机关调查后认为海来的死亡与斯日无关,但双方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乡村干部大大小小调解了十多次,均无功返回。
每当这两户人家上访或是又发生纠纷时,乡村干部都觉得头痛。
1998年,杨洪斌刚刚调至佐戈依达乡工作,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暗下决心,越是棘手的纠纷越要把它调解好,这样才有利于化解其他村民的矛盾。
后来,每每处理完手上的工作,杨洪斌总是往海来家和斯日家去坐坐,听听双方的诉求,或是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农活。最终,经过杨洪斌5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多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两家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签署了三份和解协议书,保证在以后的生活中互不惹事闹架。
调解要“用心”更要“创新”
工作惯了的杨洪斌是个闲不住的人,没有调解的时候他很注重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对待人民调解工作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充满干劲。他结合调解工作实际,创新调解方法,增强调解效果,将科学理论与纠纷调解工作实践相结合,解决了一大批赔偿、邻里纠纷。
宜宾小伙儿刘天才,十年前来到美姑县做小百货生意,刚来没多久就遇上一件烦心事,多亏杨洪斌帮他调解才让他有信心继续在这里发展下去。
当年因为刘天才在进货途中遇见一群学生扒车,其中一名孩子在扒车过程中不慎摔下来受了伤。这下可好,孩子的家人全部都找上门来,不仅不让其做生意,还要求赔偿孩子的医药费。
这一突发状况让刘天才又气又急:本来自己进的货已经被小孩子们扒下来部分,损失不少,还要承担因扒车而受伤孩子的医药费。自己的委屈又去找谁呢?
正在焦头烂额之际,一位朋友告诉他去找杨洪斌,保证能调解好。
果然,在杨洪斌的帮助下,事情轻松得到了解决。“有老杨这颗定心丸在,我才决定再在这儿发展下去,现在乡里的治安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在这里发展很安心。”说起往事,刘老板很是感谢。
因为这件事,也让杨洪斌得到启发,在基层调解工作中,光是调解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要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学习才是有效解决矛盾的办法。于是,他从2009年10月起,每周二组织部分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和民间德高望重的德古开展学习活动,主要从相关的规章制度、禁毒防艾等方面进行培训。有时,杨洪斌还会到一些外出务工回来的村民家里讲解法律知识,告诉他们如何有效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特别是遇到劳务纠纷时,怎样才能有效解决。
通过不间断的知识培训,几年来。左戈依达乡邻里之间的纠纷少了,打架斗殴的事件明显下降,连续多年无一例村民上访事件。
乡党委书记吉克木支感慨地说:“在乡上工作这些年,还没解决过一件民事纠纷,全部都被老杨化解了。现在他是乡里的名人,邻里间小到吃碗面不给钱都要来找他调解。”
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多年孜孜不倦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业务磨砺,让杨洪斌由一名人民调解的门外汉逐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看到群众们信任自己,杨洪斌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加紧给自己充电,认真学习法律,心理学,社会科学知识,不仅常常在网上查找资料,同时还请其他的优秀调解员传授处理复杂纠纷的方式方法,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将学习的成果向实际工作中转化运用,做到知行合一。
2006年,杨洪斌考取了律师资格证。“现在是法治社会,在调解工作中,必须以法律为主,再结合村规民约才能在工作中尽最大可能平息大小矛盾。”说到自己的好学上进,杨洪斌有些腼腆地解释道。
2012年5月,斯干千村村民吉朵古则在绵阳市某建筑工地打工,因意外事故导致手骨折,受伤严重,吉朵古则的家人既无文化,又不知维权途径,杨洪斌亲自到绵阳驻守10余天,运用法律知识及政策规定跟老板协商,找劳动部门协调,最终帮助吉朵古则要回工伤赔偿款,并且分文未取。当事人感激涕零,连说“老杨是个好人啊”。
在民间,古老的习俗约定,德古调解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杨洪斌说他是政府公职人员,调解纠纷是他的职责范围,因此多年来,他从未收取过群众一分钱。因为在他心里,群众的安居乐业是他最大的收获,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是他最大的价值体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9日,政协十三届昭觉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昭觉县“两会”正式拉开序幕。作为地区门户新闻网,凉山新闻网(www.ls666.com)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点,首次实现了对昭觉县“两会”的网络图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