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骏马”的吟唱
□胡芳梅 本报记者 张良娟
今年9月,获得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木帕古体,从北京领奖回到昭觉县补约乡后,一直忙碌至今,“正在为第二部彝文诗集的创作做准备。”木帕古体说。
木帕古体创作的《鹰魂》是首部获“骏马奖”的彝文诗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30岁的彝族青年表示,“我会一如既往地书写彝族同胞的生活,吟唱彝族同胞的心声。”
课本上的小诗激起创作激情
木帕古体出生于凉山州昭觉县一个彝族山寨。上世纪80年代,木帕古体的父亲认为“受过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把木帕古体送往昭觉毕尔拉达村小彝汉双语教学模式班学习。正值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推行,木帕古体获得了系统学习彝文的机会。
毕业后,木帕古体顺利考上昭觉县工农兵小学,成为家乡山寨第一位进县城读书的人。
一天,木帕古体在彝文课本上读到一首题为《明日》的诗歌,“很舒服,感觉好像终于发现了什么。”在这首小诗的影响下,木帕古体开始接触诗歌,并慢慢地学习写诗。在小学即将毕业时,木帕古体的两首小诗在县广播电台播出,这让他兴奋不已,“当时我还得了6元钱稿酬呢。”
2000年4月,木帕古体的彝文诗歌《竹》在《凉山日报》彝文版上发表,从此坚定了他诗歌创作的决心。
5年创作诗歌109首
2004年,木帕古体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木帕古体考回家乡昭觉县,成为一个村小彝汉双语班的代课教师。
但木帕古体没有放弃彝文诗歌创作,他利用闲暇时间写诗。“现在想想,还真挺不容易的。”木帕古体回忆,当时教学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他一下课就回到办公室写诗。就这样,他5年间共创作诗歌109首。
木帕古体记得,2006年,学校放寒假他回到老家,“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三天三夜没出屋门,写出了《鹰魂》那首诗。”后来,他的诗集就以《鹰魂》命名。
2010年6月,木帕古体的诗歌集《鹰魂》出版,收录84首彝文诗歌。诗集获得凉山彝学界专家一致好评。彝族知名文学评论家、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阿牛木支教授认为:“此诗集对彝文新诗的探索有其不可替代性,无论是表达生活的感悟,还是抒发内心的情感,都有其诗情智慧和深邃思想,对彝文新诗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坚持用彝文创作
彝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木帕古体说,他坚持用彝文创作,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保护。他已先后在 《凉山日报》、《凉山文学》、《民族》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各类彝文作品百余件。
不仅如此,木帕古体还通过双语教学工作,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在他教学的班里,学生们先后创作了彝文诗歌和散文40余篇。
如今,已是昭觉县补约乡副乡长的木帕古体,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母语诗歌创作之路。他说,当初用彝文进行诗歌创作是出于一种热爱,现在更多了一份责任,期望自己能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成栋)5月7日,凉山州昭觉县宜牧地乡村民在家附近发现一只大熊猫,这也是昭觉首次出现野生大熊猫活动轨迹。5月8日,这只大熊猫已被送往附近的美姑县大风顶自然保护区。5月7日下午2时许,昭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