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苦荞突围“三重门”农民不缺席

四川日报 2012-11-22 17:24 大字

《一杯苦荞茶 冷热间如何持久飘香》引发关注,本报记者再调查

冷热“三重门”

◎消费者热捧,农民种植冷。◎投资建厂多,原料基地少。◎年均出产量大,企业却出现收购难。

求解

◎减少收购环节,企业自建基地,设计公平、合理的农民参与机制。◎种植从自然状态向有组织阶段迈进,成立专合社势在必行。◎欲做“世界苦荞之都”,政府、企业、农民必须紧密合作。

□本报记者 钟美兰 王云徐登林 李清波

“目前第一批100万元的货物已经发出去了,正在积极组织第二批。”11月14日,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周巧对记者说,10月28日,公司在第八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签下1200万元订单,是继今年西博会签订5500万元后的又一笔大单,再次引领了凉山苦荞的销售热潮。

对此,凉山州苦荞协会秘书长、州农业局调研员高业峰一点都不意外,“苦荞在凉山州特色农产品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本报11月1日刊发的《一杯苦荞茶,冷热间如何持久飘香》报道,他深有同感:目前,凉山苦荞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出现了断层,老百姓收入不高,扩种苦荞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感受到了原料不足的压力。

去年7月,高业峰向凉山州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基于凉山州的苦荞优势,凉山有望建设成为苦荞的生产中心、科研中心、加工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将凉山打造成为“世界苦荞之都”。

A

热中预警:“断粮”危机隐伏

几年前苦荞企业不过十几家,现在光生产茶的就有七八十家,生产粉的就更多了,而苦荞种植面积没有扩大的趋势。

10月26日,记者在位于昭觉县的凉山州跨克苦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看到,员工正在晾晒收购的苦荞。“现在苦荞不好收。”公司总经理陶乐告诉记者,该公司2010年开始投资建厂,是昭觉县唯一一家苦荞加工企业,主要是进行苦荞粉的初加工。为了保证原料,他曾试图通过政府和农户签订几万亩的订单,但实施不下去。

这样的现状让陶乐对未来充满担忧。“几年前苦荞企业不过十几家,而现在光生产茶的就有七八十家,生产粉的就更多了。”他担心,像他们这些企业会因为收购不到原料而经营困难,“原料就那么多,种植面积也没有扩大的趋势。”

甘洛县凉山魂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情况更加糟糕,“公司现在就要断粮了。”10月31日,正在成都参加食博会的公司总经理罗明清说,该公司与农民签订的订单仅有800亩,远远满足不了公司的需求。

提早部署了基地的企业显然情况要好一些。

11月2日,甘洛县阳光普照,位于城郊的彝家山寨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机器轰鸣,一包包黄色的苦荞茶随着“咔咔”声从机器里钻出来。“我们所有原料都来自大凉山。”该公司副总经理汪迎春说,彝家山寨的苦荞有60%来自甘洛,而40%来自凉山州其他县市。

“到要收购的日子,我们就会通知各个村把苦荞组织好,一天全部拉走。”汪迎春告诉记者,从今年价格来看,甘洛的黄苦荞收购可以达到1.6元/斤,黑苦荞可以达到3元/斤,前者昭觉价格为1.3元/斤。汪迎春说,可以预见,会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会面临原料紧缺,“我们为什么要提高一点价格,是把部分利润返回给老百姓,先占领甘洛这个原料渠道。”

同样,环太目前也不会为原料操太多心。据该公司总经理康建芬介绍,公司年原料用量为3000吨至4000吨,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在全州建有3万亩的基地。

B

收购之难:少一部“润滑器”

至去年底,在凉山州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98个,但涉及苦荞的没有一家。

据高业峰介绍,凉山州正规的苦荞企业有40家左右,据估算,凉山苦荞种植年均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而各企业加工的苦荞量仅占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现在加工量那么少,却有企业觉得收购困难,最大的原因是价格未达到老百姓预期价格,老百姓没赚头,不愿意卖给企业,宁愿留着自用。”高业峰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苦荞的专业组织合作社。他认为,无论是目前环太实施的“企业+农户”还是跨克想实施的“企业+订单+农户”的模式都无法突破目前的苦荞窘境,“一定要建立 ‘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专合组织像一个润滑器,调节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

事实上,昭觉县作为凉山州的苦荞主产区,早在2011年就试图成立一个苦荞专业合作社,但是到2012年仍然没有任何进展。“成立专业合作社需要经费,也需要选择一个有这种意识的乡镇,目前,具备条件的乡镇还比较少。”昭觉县农业局农经站副站长杨李说。

甘洛县坪坝乡双马槽村村民阿什巫里今年种有苦荞51亩,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提及专业合作社概念,他表示“第一次听说”。

来自凉山州农业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在凉山州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98个,但是涉及苦荞产业的没有一家。

“老百姓的商品意识不强是最首要的原因。”11月5日,凉山州农业局农经站站长吴春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老百姓还是把苦荞当成自给自足的粮食,还未意识到它是颇有价值的商品。其二,没有有力的带头人推动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目前,除环太、彝家山寨等规模化公司有自己基地之外,其余公司通过商贩收购原料。

C

解决思路:“世界苦荞之都”战略

建专业合作社一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才能提高苦荞收购价格。

“建专业合作社一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高业峰说,凉山州是苦荞最大的主产区,产业化优势明显、基础雄厚。

在经过长达几年的调研,去年7月高业峰向凉山州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苦荞产业发展报告和建议》,并积极呼吁将凉山州打造成“世界苦荞之都”,建立“五个中心”,然而,直到11月15日记者采访时,尚无明显进展。

“我们的目标是,苦荞的收购价格要达到5元一斤,加工总量在8吨,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对于高半山的老百姓来说,将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高业峰说,将目前的每斤1.5元的苦荞均价拉高到5元,关键在提高老百姓的组织化程度,而更关键的是政府的引导。通过政府引导,大户发动建专业合作社,将散户集中起来,才能提高种植环节在产业链的话语权。

对企业的扶持也必不可少,高业峰认为,政府可以建一个苦荞工业园区,将有实力的企业有条件地引进园区,建立集种植、科研、加工和物流等一体的观光生产展示区。“政府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用市场的手段淘汰一些落后的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才能提高苦荞的价格。”高业峰说。

“政府还应该加大苦荞企业的信贷支持。”罗明清说,现在不少企业都面临信贷困难,如果政府扶持解决企业自身发展难题,企业也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补贴老百姓。他推断,现在苦荞和土豆的效应同比,依然比不过土豆,但是如果每斤收购价升高到4元至5元,老百姓种植苦荞的积极性将大为提升。

专家视角

重构“利益均衡”模式

苦荞产品一路畅销,荞农却收益不高,如何破解其中的难题,让苦荞产业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良性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

他分析凉山苦荞的现状后认为,目前苦荞产业持续性受到了很大挑战,一方面苦荞产业价值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苦荞种植户收入却增长迟缓,这势必制约苦荞产业的发展。要想持续稳定壮大苦荞产业,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郭晓鸣分析指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从政府层面来说,必须把关注视角转到企业和种植户均衡发展上。当前,各地政府对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很大,主要资源都向龙头企业倾斜,凉山恐怕也不例外。眼下,要想维持苦荞产业持续性,凉山需要把关注点转到企业和种植户均衡发展上,政府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供信贷支持方面可以设置带动农民发展的条件,譬如需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接建设苦荞基地,和专合组织签订购销合同等等,从而保证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均衡。

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可靠稳定的原料供应,就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把农户或者基地建设视为自己第一车间,从过去单一原料收购的关系,转为建立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风险和利益的共同体。对此,凉山可以在有潜力的企业建立基地时给予导向性的支持。

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历来比较弱,要提高他们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定然少不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一是农民需要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建设前期政府给予人才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政府要鼓励发展种植大户,对于种植规模以上的大户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提高自我利益保护能力,稳定产业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过彝历新年

每年的11月20日开始,是凉山彝族过年的日子。凉山人把彝族年说成是“嘴巴的节日”,是指彝历新年期间,吃显得举足轻重。彝族年中肉和酒必不可少。坨坨肉,是彝族人肉食中的一种传统烹煮方法。其做法是将...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