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尝试彝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新方法阿克鸠射本报记
昭觉尝试彝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新方法
□阿克鸠射本报记者 钟美兰 徐登林 文/图
“斯仔斯喜辞嘎接呢,补拉扯格日……淙仔淙喜辞嘎尼呢,思拉颇格日……(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才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
5月31日晚,昭觉县青少年艺术展演在昭觉县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县各学校的17个节目登场,除了歌舞、小品等节目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比尔片区代表队16名学生带来的牛牛火(是彝语对所有彝族古老民歌的总称,用“牛牛火”作为特性衬词,用在歌头、歌尾或贯穿歌中)、克智(彝族传统诗歌,属于口头论辩)和月琴等乐器表演。
比尔片区的彝族特色表演节目最终荣获第二名,领队勒勒曲尔仍感到非常满意,“能有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不错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果。”
现场
孩子爱学家长也来“听课”
5月25日下午,又到比尔中心校兴趣小组学习民族文化课的时间,阿西祖一老师将介绍彝族竖笛。
讲台上,阿西祖一拿着竖笛向孩子们仔细介绍其历史,又配合图片仔细地讲解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孩子们个个瞪大了眼睛,听得全神贯注。
“老师,老师,我爷爷和爸爸也有这样的笛子,他们吹起来可好听了。”五年级学生阿西木乃听得兴起,忍不住站起来对老师说,他一定要学会竖笛。
孩子学得起劲,家长也来凑热闹。布古洛呷村村民阿西都且特意放下农活赶到中心校 “听课”。“从未想过彝族日常的竖笛、口弦会被搬到课堂,平日熟悉的村民也‘摇身\’变为了老师。”阿西都且说,他很乐意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这个课程,“到时候不仅仅会普通话,彝族的文化也一清二楚。”
启发
美国之行触动非常大
比尔中心校兴趣小组开展民族文化学习一事,还得从比尔片区教办主任勒勒曲尔的美国之行说起。
今年年初,一直关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勒勒曲尔,代表中国基层教育工作者,赴美国考察怎样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经验。
“美国把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组建了各类的兴趣小组,对我触动非常大。”勒勒曲尔介绍说,回国后他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决定从4月20日起开展彝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活动。
比尔中心校、比尔中学等6所学校从比尔片区31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兴趣小组示范教学基地,相继组建起彝族克智、民间乐器等10个兴趣小组,聘请了拾一拉都等5位彝族民间艺人担任辅导老师,利用早晚课余时间,给兴趣小组学生每周上两节课。自4月20日开课以来,参加兴趣小组的已达504名,这其中有学生有老师。
实践
拟在彝族中小学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有些宝贵的彝族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昭觉县文管所所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俄比解放告诉记者,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能更好地保护彝族民间艺术,下一步将在全县彝族中小学推广。
比尔片区开展彝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活动1个多月,效果明显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教材不统一,教师工资没有保障以及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俄比解放说。据记者了解,因为彝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刚刚开展,各学校并无教材,全靠传承人的手抄本和现有图片。此外,各学校自筹资金解决传承人传授补贴经费,根据传承人传授课时任务的轻重,按月发放400—600元不等的传授补贴工资,学校自筹资金解决教师工资不是长久之计。再者,许多民间艺人学历不高,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这在器乐传授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现在县上已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俄比解放说,县上将统编教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中划拨资金发放教师工资,而对于教师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新闻推荐
黄孟复在凉山州调研时强调本报讯(记者石小宏)8月9日到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华红丝带基金名誉理事长黄孟复率中华红丝带基金理事会员、项目关爱大使、爱心企业家等一行,来到凉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