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普村:“越西氧吧”的新内涵
“河似弯弓塔似箭,箭箭射向翰林院。”这一句流传在越西民间的顺口溜记载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由于种种原因,塔已消声灭迹,只留其名“白塔山”与弯弯流淌的越西河静静相伴。
白塔山下的越城镇沙沙普村近年来借力全县脱贫攻坚之利,以党建为引领,从落后的基础设施入手,破除思维桎梏,解决“所居”“所养”“所乐”三大问题,大踏步走上发展之路,并于2018年提前一年实现整村脱贫。
“做足绿色文章,放大生态功能,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放眼未来,素有“越西氧吧”之称的沙沙普村,定位旅游首位战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谛,妙手绘织村美民富的美丽生态画卷。
探索脱贫之道
沙沙普村,背倚白塔山,俯瞰越西城,全村286户1307人,从村委会到越西县城仅2.8公里。
坐拥如此区位优势,为何2014年全村仍有贫困户55户235人?
“由于历史欠账,村里到县城一直都是泥巴路。到了雨季,泥泞湿滑,很难通行。很多人是在村里面就不想到县城去,在县城里面就不想回到村上来。”沙沙普村会计沙马立合说,主要是路的问题。
一条路从更深层次阻断的不仅是从村里到县城的空间距离,更在于对思维及视野的束缚。
思维的局限衍生出淡薄的市场观念。沙沙普村民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仍然只能选择种植传统的玉米、洋芋等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温饱生活。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4年,在沙沙普村民的殷切期盼中,通过县、镇、村三级协同发力,一条宽4米多的2.8公里水泥硬化路从越西县城延伸至村里。而在去年,一条2.5公里长同样规格的路面将一组与二组串联在一起。至此,沙沙普村水泥路交通环线正式形成。
传承千年的“善商勤俭”的越西精神随之“复活”。近年来,这条水泥路将落后的沙沙普村与日益兴盛的越西县城紧密连接在一起。产自沙沙普村的优质核桃、花椒、水果及稻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和畜产品逐渐走进越西县城各市场。
这条路在解放思维的同时,也释放了活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彝家新寨、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布局、乡风文明……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之战,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定和实施,“输血”与“造血”互为因补、同向发力,悄然间,沙沙普村渐渐告别贫穷落后。“去年,全村人平收入达到了4500多元,实现了整村提前一年脱贫。我们觉得好日子越来越接近。”沙马立合说,随着核桃、花椒、苹果等经过林业丰产,收入会更加明显。
踏上发展之路
沿着蜿蜒而上的村道,穿过密密麻麻的飞播林,徜徉层层叠叠的核桃林,呼吸清新空气……这,已经成为部分越西“城里人”茶余饭后及周末的一个“健康习惯”。
站在越西县城仰望沙沙普,一栋栋小楼掩映在绿林间。生态,正是沙沙普可持续发展的抓手;而绿色则是其底气。
“目前,我们全村核桃面积虽然不足1000亩,但是95%以上已经进入挂果期,而进入盛果期的达90%以上。”沙马立合自豪地说,目前村里还在试种苹果、冬桃等,一旦成功便大面积铺开。
“沙沙普村,主要是去论证和学习生态猪养殖及青贮饲料加工产业发展。”沙沙普村驻村工作组组员覃馨熠说。6月4日,越城镇沙沙普、大坪、哈莫三个村的帮扶工作组及村组干部组团赴石棉、汉源等地考察,学习生态农业发展之道。
一次常见的考察,却标志着沙沙普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已进入实践。
“村里准备建一个青贮饲料和秸秆粉碎加工厂,既充分利用本村的秸秆废除难题,还能带动种养殖业发展。”沙马立合说,如果效益好,还将辐射到县城周边几个村。
沙沙普村与加工厂同步谋划的一个前期产业则是生态香猪养殖业。“发展乡村旅游,吃住行等样样都要考虑,特别是在吃字上必须下功夫,突出特色。”沙马立合说,沙沙普村准备建一个年出栏500头左右的生态香猪养殖场,主要为村里办农家乐所需的招牌菜——“地炉烤猪”准备原材料。
“青贮饲料——养殖业——经果林业及种植业”,一个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布局正在沙沙普从蓝图变为现实。
“沙沙普村的产业发展及前景布局很有潜力,镇上准备将另外两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资金统一到沙沙普入股投资,实现双赢。”越城镇副镇长莫色古布子说。
“生态环境是我们村的未来。”去年年底,阿子木呷等17户农户进行统一集中搬迁安置。其原由是他们的居住地系生态林保护区。为全村乃至全县的整体利益,阿子木呷等17户农户全力支持并配合搬迁安置,因为他们日渐感知这片生态林的无限价值。
站在沙沙普村里俯瞰越西县城,嶲州大道犹如一条巨龙横跨越西河和滨河大道。一个高铁时代,一个大发展时代已指日可待。
大河水涨小河满。借力越西跨越发展大格局,沙沙普以绿色为底,正培育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绿富美”,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延伸“越西氧吧”的新内涵。本报记者 苏勇
新闻推荐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国家文化绚烂多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
越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越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