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非遗+”引领创新促发展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国家文化绚烂多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域文脉的延续……
因此,古老的非遗文化更需要保护与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响亮提出: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传承发展的转捩点。
位于凉山北部的越西县,文昌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南丝路文化、古蜀文化璀璨而深厚,民间技艺、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绚丽而多彩。
近年来,越西县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非遗+”引领创新促发展,致敬匠心、融入生活、良性互动,将非遗文化与脱贫攻坚、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发展有机结合,非遗文化以别样的姿态,在这里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非遗+脱贫:发展动能
“这个款式是用在女士外套的领口,绣工要求以红色布秀工艺为主。”初夏的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活动室里,20余名绣娘围坐在电脑旁,绣娘阿洛拉作莫一边熟练地用鼠标切换画面,一边用彝语为她们介绍最新的“唯品会”订单要求。
智能购物平台“唯品会”的订单,是呷古村非遗与脱贫工作高效结合的一个创举。
今年2月28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建设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正式成立。这个非遗扶贫设计联盟,旨在整合社会各界的优势设计资源,开发系列非遗时尚产品,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通过“非遗+时尚+电商扶贫”模式,以传统工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而呷古村,是考察组一行通过实地调研,寻访并结合当地彝绣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生产规模、制作工艺、贫困人口就业、产品销售、道路交通等情况后,选中的彝绣手工艺提供地。
当场,参与“非遗扶贫设计联盟”的设计师们纷纷表示,将尽快设计出能体现凉山传统工艺特色的非遗时尚产品,实现非遗传承和非遗扶贫的双目标。
“5月底,第一批与“唯品会”合作的民族服饰就将正式接单制作了。”一旁的呷古村委会主任阿候热曲高兴地说,早在“唯品会”确立合作之前,呷古村已经成立了彝绣专业合作社,通过近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培训,现在已经有来自包括周边片区的788名会员加入。
有了强大的绣娘班底,呷古村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动力。5月7日,经“唯品会”凉山工作站的组织推荐,村里的绣娘阿洛拉作莫专程到北京,在中国服装学院专业学习民族服装设计。村活动室的那一幕,正是她学成回来后,积极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
“除开农忙时间我们都在这。”15岁便开始学习彝绣技艺的绣娘莫色里古,正忙着用越西当地传统的布绣技艺绣着一件彝族男士外衣,她说,农闲时间她都和绣娘们聚集一起,一边钻研“唯品会”绣工要求,一边绣些服饰增加收入。
据阿候热曲介绍,原来,与传统彝族绣服不同,“唯品会”订单中设计的衣服款式是从传统中演变而来,既适应市场要求又保留民族特色,也降低了制作的成本与制作时间。
有设计师和众多绣娘的参与,有企业和合作社的支撑,有古老技艺与现代思维的融合,有“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之称的呷古村,正在绘织锦绣前景。
与呷古村相邻的呷拖村,也有着一项熠熠生辉的非遗技艺——彝族漆器。村民吉皮五合是凉山州非遗项目传承人,同时也是家族中漆器制作的第十七代传人。
十七岁时,吉皮五合便开始跟着长辈学习传统彝族漆器制作。现在,他已是“越西孜莫彝族漆器制作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普雄、西昌等地都开设有漆器售卖门市,他的漆器制作公司每年产值近百万元,带动了周边17户贫困户和多名村民就业致富。
不仅是彝绣和彝族漆器,在远近闻名的银饰加工村乐青地乡瓦曲村,这里也正火热上演着非遗+脱贫的动人故事。
全村289户,几乎家家都从事彝族银饰加工。走进村里,公路上、村口、庭院里到处都可看见做银饰的村民。现在,村里有40多户加工大户走出瓦曲村、走出乐青地乡,到越西县城、西昌、盐源、冕宁、石棉等地经营银饰产品,将瓦曲村的银饰批发、零售到州内各县市及马边、峨边、成都、昆明等地,用传统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走出了一条非遗助脱贫的新路子。
不仅如此。在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的普雄镇街上,由越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投入20万元,面积为140平方米的“彩彝坊”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彩彝坊”,是越西县将非遗文化实现“展销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往来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深邃的非遗文化展演展示,还可以购买精美的民族服饰、漆器和银饰。
古老非遗的新活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在这里生根发芽。
非遗+教育:传承基石
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真正能将非遗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同时,越西县把璀璨的地方非遗文化也“植入”了校园。
2018年4月,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越西文明,培养优良品德”为主题,越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越西县教师进修校联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短暂的非遗活动。
“我们从几个角度,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在校园中持续实施。”据越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宇德介绍,此项活动,将培育建立“越西县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展示、展演、教学活动”,编写越西县非遗乡土读物,组织专家到学校宣传讲解文昌文化、非遗文化知识等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非遗+教育”的灌溉成长。
——多次组织专家到学校宣传讲解文昌文化、非遗文化知识;先后组织县文联、县摄影协会、县科协等单位的专家到越西县中所中学、越西县乃拖镇中心小学校,以座谈会和校园宣传等形式宣传讲解文昌文化、非遗文化知识;同时向广大师生发放非遗宣传资料《民族瑰宝·文化传承》一书,现场讲解灿烂的越西非遗文化知识,非遗传承者还现场展示了彝族竹笛、马布音乐的魅力。
——组织非遗传承人利用中小学生艺术节舞台,为师生演奏非遗音乐。在越西县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中,越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中心组织非遗传承人和越西洞经乐队,为全体师生以及来宾演奏了《彝族口弦音乐》《彝族月琴音乐》《彝族竖笛音乐》《洞经音乐》等精彩非遗音乐节目,受到了广大师生和来宾的一致好评。
——开展非遗项目教学活动。在非遗传承基地的越西县贡莫中心小学,开展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教学工作。由非遗传承人孙子子哈执教,传习“彝族月琴音乐”和“彝族口弦音乐”,培训的学生有两批47人次。学员基本掌握了彝族月琴、彝族口弦的弹奏方法和演奏技巧。
一场场一次次别开生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越西非遗工作的全新尝试,也通过这样的尝试,进一步激发了更多青年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这场非遗新风,也成为了越西校园中的“最炫民族风”。这其中,刮起这样一场民族风的,还有一名“特殊的”老师。
达足石布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琴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奏家、彝族民间器乐制作人。他不仅能娴熟演奏彝族口弦、芦笙、月琴、克西举尔、马步等彝族民间器乐,还精通这些器乐的制作技艺,曾在国家、省、州多项活动中表演展示独特的民族乐器演奏。精通彝族乐器的达足石布,接收了71名彝族、4名汉族、4名美国人、2名法国人、2名日本人为“徒弟”,向他学习彝族乐器演奏。“民族文化是难得的瑰宝,我愿意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彝族民乐。”
达足石布的心声,也代表着越西非遗文化传承的初衷:“从小抓起,在书香声中浸润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非遗+文旅:释放活力
普雄梯田,彝族先民不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智慧”的梯田孕育出一项传承500多年的民俗——“尝新米节”。
“尝新米节”彝语称“车史则”。因气候差异,各地过节的时间不一,越西彝族民间传统的“尝新米节”过节时间为彝历虎月(九月间)。
每年的金秋九月,越西全县九个片区30多个乡镇相继开始过“尝新米节”。其中上、中、下普雄和顺河片区因水稻种植面积广,人口密集度高,过节的氛围更为浓郁。
过节这天,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彝族村民们盛装出行,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何让传统与传承珠联璧合,让非遗多元化?
非遗搭台“尝新米节”!面对非遗提档发展的现实,借力旅游首位布局,越西开怀拥抱新机遇,迅速形成独具一格的“越西方案”。
2016年9月,越西县普雄镇举行第一届“尝新米节”。传统的民俗活动之外,以彝族服饰、彝族漆器、彝族银饰等非遗产品和技艺展示成为其中的核心及亮点。
普雄,彝语称“坡合拉达”,是凉山境内彝族文化和民俗活动保留完整的彝族聚居区,是彝族“尝新米节”的发源地,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故事胜多、佳话不绝。
立足于此,越西在普雄镇前沿探索以挖掘、开发和利用独具魅力的普雄彝族文化、农耕文化为根基,融会贯通的新时代文旅发展之路。
连续三届“尝新米节”的成功举办,不仅让非遗焕发新彩,更是喜讯不断:一个“成昆线上最美五彩梯田”的新普雄形象正“塑”在人心;2018年成功申报“彝族漆器”、“彝族尝新米节”为州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中彝族漆器被授予国家试点“非遗扶贫工坊”。
“‘苏呷拉’等独具普雄特色的农副产品商标正申报注册,下一步将对彝家腊肉、高山冷水米、土窖包谷酒、燕麦、苦荞、野生蜂蜜等18种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借力‘非遗+文旅’模式,打造全新的\‘银饰一条街’,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普雄镇党委书记吉瓦什坡说道。
从探索试点到渐入佳境,一个借力文旅发展非遗的新模式在普雄收获颇丰。而这样的创举,必将为灿烂2000多年的越西文化传承发展“金手点金”,让非遗“浴火重生”。
集结历史精华,创新非遗文化。口口相承的民谣民乐、精美细致的手工艺品、传承文化的民俗活动……经历绵长岁月的今天,无数代人熬制出的民族文化结晶活色生香,像一粒种子在越嶲大地开花结果,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助力了脱贫、教育、旅游工作的创新发展。
统筹:木色加甲 袁宇德
执行:孙建生 本报记者 郭舒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丹何勤华)5月21日,由省民政厅、凉山州政府主办,旨在为凉山州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索玛花开”项...
越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越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