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来越西下乡的阆中、自贡知青又回来了 发丝虽白了 情谊却不老
50年后,知青们又在越西相聚。
50年前,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阆中、自贡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越西下乡。他们在这里和越西人民结下了珍贵的友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50年后,这群已上了年纪的知青再次回到越西,游览水观音,访拜仙桥,感受越西巨变,再续越西情。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晓超
纪念火热青春,重拾知青记忆。9月14日晚上7点,越西县举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特别邀请曾经在这里挥洒热血青春的十余名阆中、自贡老知青故地重游,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拾青春年少的回忆。老知青们感叹50年来越西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感谢党委政府和越西百姓的深情厚谊。
故地重游,越西更美了
晚会之前,老知青们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重走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游览水观音、拜仙桥,寻找记忆里的越西,并踏上文昌大庙感受“北孔南张”文昌帝君张亚子的神圣。
零关石刻旁边,没有扶栏、窄窄的丁山桥依然立在河面上,至今仍坚固耐用。旁边新修的石桥上,往来汽车呼啸而过。“以前没有旁边的大桥,丁山桥上每天人来人往,桥上面还有当年马蹄留下的脚印。”知青乔必胜感慨地说。
在零关石刻旁边,一条宽敞整洁的路直达水观音。老知青们驱车直上,几分钟后,古香古色的拜仙桥映入眼帘。
“过去的水观音,没有这么漂亮,旁边除了农户,没有修饰的建筑,左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天然形成,我们常常过来走耍。”“现在还修起了拜仙桥,曲曲折折,凌驾于水上,好舒服哟。”在水观音,知青们一边走,一边忆当年。
在人群中,68岁的郑国华脚步特别慢,他对越西有着至深的情谊。50年前,正值青春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越西县瓦岩公社,12人组成的知青小组,他是小组长。
从阆中来到越西的十多名知青,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是在文革前下乡,从内陆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援,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现在大家口中说的知青,大多数是文革后下乡,和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郑国华说。
在瓦岩公社,12名知青相守相伴,与当地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作,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50年后,知青们再次回到第二故乡,看着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良深。
恢复重建的文昌大庙巍峨耸立在山林间,虽然老知青们已经上了年纪,但坚持步行到庙前,参观文昌庙宇,重温文昌文化。
“50年前,知青的命运坎坎坷坷,但是不管多艰难,都得到了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帮助,我们才能生存下来,发展下来。如今,越西县委政府仍然记得这段历史,说明我们这代知青和越西人民结下的世纪情谊是无比珍贵的,我们祝福越西腾飞。”郑国华说。
老友聚首,情更深意更浓
14日晚上7点,纪念阆中知青赴凉山50周年晚会正式开演。
作为2015越西文昌文化旅游节的一场重要晚会,越西县委书记袁洪对各位知青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我们期盼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知青能常回‘家\’看看,也相信知青能够把更多的有识之士推荐给越西,把越西推介给外界,让越西与知青的友谊迈入更高境界。”
晚会上,四川省助老爱心公益协会爱乐艺术团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62名艺术团成员为了此次晚会顺利演出,特地从成都赶来,提前几个月开始排练节目,挑选了《凉山永远是春天》、《大小凉山金灿灿》等富有凉山特色的大合唱送给现场观众,并为越西朋友准备了魔术、川剧变脸、吐火、小品等精彩节目。
合唱队领队李雪珍在晚会中参加了多个节目表演,一个节目完毕,她就立刻赶到台下换服装、补妆。“能够为越西的父老乡亲以及老知青们演出,我们很开心。也很开心能够借此机会游览越西美景,今天我们在景点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以后有空还要再来。”李雪珍说。
新闻推荐
于丹雨中话越西 千名观众冒雨听讲,无人离席,于丹两次起身致歉
于丹亲临越西,近千名听众冒雨听讲。越西的人文历史,让于丹感慨万千。9月16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亲临越西文昌文化旅游节现场,举办道德讲堂,从越西水观音谈道德文化,传播文昌历史文化。场下近千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