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便利生活设施有产业跟进计划越西不断探索彝家新寨配
有便利生活设施,有产业跟进计划,越西不断探索彝家新寨配套项目——
□本报记者 钟美兰
一张黑红图案涂染的方桌放在屋子中央,立墙一边,铁制橱柜整齐地摆放着碗筷,米柜存着玉米和大米,厨房灶台上放着取暖炉,11月2日,记者走进越西县南箐乡小相岭村村民布谷石谷的家,彝家新寨室内“四件套”十分醒目。
越西县扶贫办副主任唐文杰说,在彝家新寨建设过程中,越西县问计于民,不断探索彝家新寨的配套项目,今年该县又将进行彝家新寨建设与产业配套相结合的尝试。
配套设施百姓说了算
11月,海拔2000多米的南箐乡小相岭村寒气逼人。走进村民阿西哈姑莫家,墙壁上一排排的白色暖气管煞是显眼。“这个太麻烦了,安装两年多了,只用过几次。”阿西哈姑莫告诉记者,她家属于2009年彝家新寨先期建设的示范户,在完成新房改造的同时,被省民委选为循环取暖器的试点建设户。
“高半山群众,取暖是一大问题,为了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我们当时尝试使用北方循环取暖器。”唐文杰说,越西县以户均投入5000元的成本选择了4户进行试点,可是发现这样的取暖器并不是适合高山群众,“一则投入太高,百姓接受不了,二则不符合彝族群众的使用习惯。”
详细调研彝族生活习惯后,去年1月,省民委调整了室内“四件套”,用上了取暖炉,充分考虑彝族烧木材的习惯,还设置了烟囱,可以烧火做饭又能用于取暖,同时发放的还有一张民意征求表。
“这个比较好,比以前安装的循环取暖器要好。”布谷石谷说,他当时在民意征求表上填了肯定的意见。
在小相岭村成功试点后,室内“四件套”固定下来,在凉山彝家新寨推广开来。
同样经历过“群众考验”的还有民风民俗活动室。
“彝族有一个习惯,婚丧嫁娶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在家举办。可是,经常因为屋子不够宽敞,村民会将席桌摆到路上,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唐文杰说,民风民俗活动室首先在小相岭村试验,根据彝族习惯设计,除了建设标准的村委活动室、标准篮球场外,还砌了彝族群众婚丧嫁娶宴请亲朋好友的灶台、案板、屠宰台,并配备了两个房间用于储物。现在,小相岭村所有的红白喜事都转移到了这个活动室,加上篮球场一次可以容纳300多人吃饭。
结合彝家新寨打造旅游
随着2011年的37个彝家新寨一个个建成,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老百姓的致富依然是难题。
“这是今年我们彝家新寨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基础设施完成了,如何配套产业?”唐文杰说,以往彝家新寨建设产业投入的比例并不高,今年将有所突破。
今年越西重点启动的彝家新寨建设中,中所镇和平村捆绑了民族团结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两个项目资金,把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打造。
“根据和平村的资源优势,结合中所镇老百姓多年打造水镇旅游的意愿,把和平村作为重点示范村打造。”负责和平村项目的越西县扶贫办副主任郭继平说,按照和平村的规划,该村将建26个子项目,其中火把广场、农家餐厅等旅游项目自6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0%,预计11月将全面完成建设工作。
记者在和平村见到罗作伍支莫,她正忙着拆除脚手架,经过重新装修,房前屋后焕然一新。“看起来是不是亮堂了许多,村子现在搞旅游开发,我想开个餐馆。”罗作伍支莫说,搞旅游是中所镇百姓多年的愿望,去年底听闻政府有所动作,她从浙江宁波辞工回到家乡。她还挨着新修的火把广场新建了一个4间近300平方米的大房子用来开餐馆。
“即将建设的30个彝家新寨都不同程度地规划了产业发展。”唐文杰告诉记者,全县大体思路是平坝地区发展烤烟、种植马铃薯等农作物,高半山地区发展畜牧业和外出务工,集中搞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
新闻推荐
“育苗在即,大家好好干,确保咱们的烟苗能够顺利成活!”越西县大屯乡书记张智平满头大汗地说。1月14日上午10点,大屯乡烤烟育苗点上聚集了包括村组干部和群众在内的几十人,拿铲子的,挥舞锄头的,负责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