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在西昌农村 学的是农技 倾注于农村经济发展上

西昌都市报 2019-10-21 10:31 大字

1971年夏,王发元在慢坡子园艺场苹果园留影。 水稻旱育稀植田间管理。

文/图王发元

盐源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34年最美好的时光留在那块广袤的土地上,留下的还有辛劳、汗水、心血、喜悦和永恒的记忆。

1959年秋,我从西昌农校毕业分配到盐源工作。因生长在西昌农村,父母为农民,学的是农技,对农民的那份感情自然地深深扎根于心。1984年担任盐源县科委主任后,我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关于“三农”问题的农村经济发展上。直至1993年调离盐源前,主要参与了三件对农民有益的事,期间虽然吃了不少苦,遇到过困难、阻力、风险和非议,但最后成功了,农民得利了,于心也安了。

第一件事

投身甜蜜事业

发展苹果产业

说起盐源的苹果,不少人都要点赞,皮薄、肉嫩,口感香甜脆。可谁知道,历史上盐源是没有苹果的。1958年由园艺干部杨月华引进试种成功后,1964年才开始推广。

农村改革前发展十分缓慢,1980年中期,土地承包下户以后,盐源县利用荒山荒地多的资源优势,发动群众大种苹果。但由于政策不明朗,农民顾虑多,不敢大胆地干。这时,我兼任县苹果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与县领导一起经过调查研究后,县政府出台了包括机关干部在内的非农村人口都可以承包土地种苹果的各项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解除了农民的顾虑,还动员了县内外不少单位和个人参与开发荒山荒地建果园。一时间,掀起了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的热潮。

这期间,我还在新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包装贮藏、树立典型、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如今,盐源已建成40多万亩的南方高原苹果基地,苹果也成为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不少果农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大批贫困农民因种苹果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第二件事

引进种植技术

发展烤烟生产

过去盐源人只种过土烟和兰花烟,从没见过烤烟。1982年8月,会东县组织参观团到盐源参观考察苹果产业,带队的副县长杨光荣是我的同乡、校友,他看到盐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十分羡慕,私下告诉我要是把烤烟也发展起来,对县财政和农民都大有好处。他这番话启发了我,心想科委不是要寻找农业上新发展项目吗?不妨试试种烤烟。于是,我把试种烤烟的想法向当时的县委书记陈其中汇报,得到他的支持。

当年秋末,我信心满满地带上一名科委干部去会理考察烤烟生产,获得3斤红花大金元种子拿到县上作种植试验。第二年春天,分别将烟种给了农业局两个农技点和一家农户育苗,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两个农技点育苗失败,而那家农民却育出了一片茁壮的烟苗,这使我和科委的其他同事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有了烟苗后需要土地种植,我们在干海福利院借了一块土地作为试验地,从移栽到收烟叶的一系列田间管理,都是由科委几个人骑车或步行来回四五公里路完成的。烟叶成熟后县里没有烤房,是租了一台手扶式拖拉机,由科委一位同志押运到西昌烘烤,一路艰辛,不言而喻。烤好的烟叶送到省农科院化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各项理化指标除灰份较重外,其他都合格。这证明我们的试验成功了,在盐源坝区(海拔2400米左右)和河谷地区都可以种烤烟了。同时还用事实否定了教科书上写的“在海拔2200米以上不能种植烤烟”的论断。

后来,我从科委到县政府再到县政协工作的9年中,县里的分工都是由我主抓烤烟生产。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盐源烤烟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2013年秋,我受盐源烟草公司之邀,前往盐源参观,在烤烟种植区看到的是一片丰收景象和烟农交烟时挂在脸上的喜悦,听到的是烤烟生产为国家和烟农带来多少收益,以及一些烟农对收入的估算和准备新修房屋等生活安排。我打心眼里高兴,也对曾经的付出换来今日的变化倍感欣慰。

第三件事

引进水稻增产技术

农民日子好过了

盐源平坝地区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区,属高原稻区。年平均温度只有12.2度,由于气温较低,在前期水稻育苗上存在“烂秧”和抽穗后的“秕壳”(籽粒不实)现象,造成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粮食欠收,农民生活贫困。

1998年10月的一天,我阅读《科技日报》时,无意中发现一篇题为《我国三北地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促进水稻增产》的报道,提到该技术首先由黑龙江省方正县从日本北海道引进,核心是用塑料膜保温,在旱地育秧。这种技术解决了低温条件下育秧的难题,防止了“烂秧”现象,又通过提前移植期,采用稀植和增施磷钾肥等技术,确保水稻正常扬花授粉、籽粒饱满、高产稳产。这不正是盐源需要的栽培技术吗?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决心将这项技术引进,造福盐源百姓。

当时,我任职盐源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又分管科技工作,于是,与科委领导商量后,亲自写信给黑龙江省方正县科委,希望学习技术资源和获取水稻种子,并请求派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幸运的是,提的三个要求都得到了满足。1989年春节过后,方正县科委派农民技术员孙延中不远千里来到盐源,开始了试验、示范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即试验成功,试验田的亩产量高达800多斤,高出常规栽培40%以上。第二年便在全县高原稻区加以推广,从而使水稻生产不再为“烂秧”“秕壳”现象所困扰,粮食增收,农民日子也好过多了。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县和州的科技进步奖。

新闻推荐

大凉山特色旅游民宿、特色美食名店、精品手工作坊名单出炉 用不同民族元素主题 满足游客不同吃住需求

位于盐源泸沽湖边的美丽摩梭家园。本报记者钟玉成摄日前,凉山州旅游协会公布了一批特色旅游民宿候选名单和特色美...

盐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