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到凉山 去听去看去创作

西昌都市报 2019-08-08 08:27 大字

上世纪90年代,辞掉铁饭碗去搞创作,在大部分人的心里,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齐求实却这么干了。1995年回到北京,他的心却留在了凉山。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于创作,明显还是不够。不够安心、不够纯粹、不够接地气。

回到凉山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不曾散去。

心中念着大凉山

辞职后直奔泸沽湖

1999年,坚持工作了三年后,齐求实最终还是递上了辞职报告。那一刻,他感觉身心轻盈了许多。他的职业画家生涯,就这样翻开了第一页。

齐求实的第一站——直奔泸沽湖。美丽的泸沽湖畔,清澈见底的湖水、湛蓝的天空、清凉的空气、随风摇曳的草海、勤劳的摩梭人……一切那么美好,为齐求实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题材,他在那里一住就是半年。

在《在凉山》画展中,有一副《高山驮柴图》就是那时候的作品。他在题跋中这样写道:“木夸村村民盖房、吃饭、取暖所用木材全部从北面高山上所取,随着人口之增长,高山之上几十年,上百年的松树,青冈树已基本砍伐殆尽。九九年八月求实作于四川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夸村木楼之上。”

这是一幅写意之作。摩梭人的生活中少不了木材,山脚和山腰的木材砍完了,他们便到山顶。陡峭的山路,无法将木材运下山,他们想到了将木材滚下山的办法。为了缓冲滚落的力度,防止木材摔坏,在山腰处进行拦截,堆成一堆后,再将木材滚下山。滚到山脚的木材,由马儿驮回家,而摩梭妇女,则把树子的枝丫捆成一人多高,背下山。

初见作品,仿佛能从齐求实的笔下,听到摩梭人背着柴火,踩着枯草下山时发出的嚓嚓声,还有那山顶、山腰、山脚处三位摩梭人工作时遥相呼应的情景。

没有深入的体验,是无法把这种情感表达得如此透彻的。这也正是齐求实再次回到凉山的原因之一。二十多年过去了,去年他再回泸沽湖,已是青山绿水,满目清翠,湖边不少农户家都用了液化气罐。

举办一场个人画展

了却一桩心愿

“第一次进入凉山,走马观花式的走了很多地方,却没能沉下心来创作,凉山的创作题材是很丰富的,但必须潜下心,到基层去,去看去听去感受,这样你才会有所收获。山水、人物是我创作最多的题材,在这之前,我画的北方农村多一些,来到凉山以后,就把我脑海里北方农村的影像给冲淡了。”

从泸沽湖回到西昌,齐求实遇到了此前一起来凉山的扶贫工作组的朋友韦安多。

“他是中国物资报的总编,也是一名记者,由于非常喜欢彝族文化,回到北京后,他便申请工作调动到凉山美姑来研究彝族文化。后来经协调,他在凉山大学任副校长。”

这一次的相遇虽是偶然,却为之后齐求实在西昌的五年从教生活埋下了伏笔。

2001年,齐求实再次从北京飞回凉山。他先去木里写生,后回到西昌,住在邛海边的一个度假山庄写生。恰在此时,又与韦安多重逢,并在他的邀请下,于当年9月正式在凉山大学教美术。

在凉山大学5年时间里,齐求实一边教书一边创作,生活悠然自得,到了假期,他便继续外出写生,每到一处,都会住上一段时间。这期间,他用画笔记录下小相岭、螺髻山、木里等地的风土人情。2005年,齐求实所教的两个班级毕业,为了安心创作,他再次辞掉了学校的工作,回归职业画家之路。

“从1994年到今天,我走进大凉山已是25年了,这25年凉山是沧海桑田,气象万千哪。火把节期间我在西昌开了一场个人展,用这个小画展表达一下我的感触,也了却一桩心愿,向老朋友们汇报一下这些年来的小小成绩吧!”

西昌市邛都画院负责人李登友经常组织省内外画家、书法家来西昌写生交流,在他眼里,齐求实是一位不做作、接地气的艺术家。

“为什么说齐老师不做作呢,他本来就是齐派画家,从小就学的齐派风格,但他却很少把‘齐派’挂在前面,他是想展示自己的风格。齐老师又是比较低调的,不然的话,可能我们这个西昌的小画展就很轰动了。齐老师还很接地气,每年来写生,不是说去哪里随便看看了就动笔,他是要去深入当地深入群众,再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作画。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李登友说。

文/图本报记者李晓超

新闻推荐

大爱托起小候鸟的梦想 关爱川籍在京农民工困难家庭留守儿童活动纪实

孩子们和工作人员(部分)拍下全家福活动启动现场孩子们在参观中合影留念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观看精彩节目的沈琼7月22日至27...

盐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