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宝藏》的旧与新
《凉山宝藏》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定价88.00元
□钟继刚
近得西昌都市报赠《凉山宝藏》一书,翻之颇为惊喜,书籍制作精美,软装,彩绘,图片每有立体感,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更惊喜的是书的内容,给我一次新的学习。“宝藏”之名,源于央视的“国家宝藏”栏目,“宝藏”也者,凡前人流传之文物、深藏历史与文明,皆可称宝藏,凉山一隅,亦有宝藏,养在深闺,期待认识。
该书体例分为二十章节,每个章节对立成章,彼此无牵扯,无系统,时间跨度极大,从两千多年前,到解放前的丁佑君,为何如此?第一,该书源起,原本载于报纸的系列报道,一文一报,成书前就是这样,成书后维持原貌;第二,通史很多,习惯性地把前后连接一体,牵强附会,面目可憎,反不如这种跳跃式的写作,至少历史文明的发展,它经常就不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上。
凉山历史、文化的发展常感觉到一种尴尬,从奴隶社会直接跳入社会主义社会,又因为地处西南,很长时间被中原文化边缘化,给人一种误解,好像凉山无史似的。但实际情况是,凉山不止有史,而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惜发掘不够,规模不大,书写不足,尚需加大文物发掘、历史书写,《凉山宝藏》正是这样一部深入发掘,开新篇的书。比如从精致的蛇蛙铜案,一一展示盐源青铜文化的卓越成就,揭开尚武的笮人文化,即使历史远离,诸事待考,依然可以想见其幽秘深邃,与三星堆、金沙鼎足而三,率此有证。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一章节一主题,以点带面,顺藤摸瓜,渐次深入。比如写丁佑君一节,从丁佑君给张子玉和罗熙义的两封信入手,将丁佑君的经历、性格、革命精神放入历史场景,一一剖析,既有实物为证,又血肉丰满。从小入手,以实物引领,将读者眼光引入历史纵深,并结合大历史视野,从发展,从大历史视野审视,不局限于一物一地一事,作者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心力,甚为难得。
因为报纸所载,面对读者众多,行文注重可读性、故事性、趣味性,一改学究写法,使人读来乐不可支。大凡历史文化之文,极易陷入生硬呆板、面目可憎的模样,而历史、文化远比文字更为精彩,学究之文、规范之文毕竟太过专业,无形阻挡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又有何等意义呢?我更喜欢此等可读文字,至少她催生阅读的兴趣,兴致勃勃地游走,轻松惬意地阅读,历史长河的沉浮起落、文化画卷的盎然生机,让我的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之旅,岂不幸哉!
当然,以小说笔法,做此文物谈论,也难免偶有商榷之语。如成汉俑的族属问题,推断其与三星堆青铜文化有可能同源,便颇值商榷。三星堆青铜面具普遍为高鼻、纵目、阔嘴,成汉俑有高鼻、阔嘴,无纵目,形状的渊源没有确证。三星堆文明在距今5000—3000年前,成汉俑为魏晋之作,两者间数四千年;且三星堆青铜面具更精致,成汉俑显得粗糙,从形状来推源流,难以证明。以学者的推断来证推断,难以信服。
文物虽旧,视野为高,写法为新,宝藏是真宝藏,历史是真历史,凉山有史,有厚重,有精彩,正是《凉山宝藏》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新闻推荐
舍垮村位于泸沽湖镇,曾经是盐源122个贫困村之一,村里共有315户13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78人。如今,舍垮村摆...
盐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