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家沟村:登高望远看世界
2015年8月,对于第一次到龚家沟村的刘国华来说,眼前所面对的局面,无疑像一瓢冷水般地浇在了他的头上。虽然作为新上任的龚家沟村第一书记,刘国华对龚家沟村的艰苦条件、贫困程度早有耳闻,但实际到了村里,还是让他吃了一惊。要带领村民们脱贫,他的心里还真没底。
龚家沟村位于盐源县下海乡,是一个在2005年由全县各个高寒山区村民搬迁至此组成的移民村,全村有182户村民,1152人,其中41户,185人为贫困户(2016年底已全部脱贫)。
作为典型的高山移民贫困村,缺少土地,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是村民们发展所面对的三大难题。
因地制宜 靠勤劳开创新生活
5月24日,本报记者前往龚家沟村。从县城出发,一路平坦的柏油马路直达村口,走进村子,青瓦黄墙的小院民居在公路两旁整齐分列,整洁干净的硬化路面延伸到了每家每户。道路两边,一棵棵新栽不久的的松树青翠而挺拔,整个村子看起来谈不上特别富庶,但也给人一种祥和有序、洁净舒爽的感觉。
在村里走了一圈,有些疑惑,除了个别妇孺,并未见到年轻人的身影。记者讲出心中的疑惑,刘国华哈哈一笑,“都出去打工啦,有技术的去了外面大城市,其余的就在周边乡上打零工。这段时间农忙,一个人一天要挣一两百呢,可舍不得在家耍”。
因为是移民村,龚家沟村的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左右,而且是位于海拔2500米山区的旱地。这点土地,解决个人温饱还行,要想有更多的发展,实在不太现实。
“我们这里的条件实在有限,要想发展,只有改变大家的观念,拓宽大家的见识,让一部分人走出去,再带动其他人。”这是刘国华对龚家沟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走出去”这三个字也成了他带领村民们脱贫的落脚点。
“我们村要求有劳动力的村民,每年人均务工要达到30天以上,做到这点,我们就家家脱贫了”,据悉,龚家沟村有劳动力770余人,其中,有220余人在村里学习技术后选择去外地打工,其余劳动力则主要在周边相邻的乡镇为某些农业大户打工。
作为农业大县的盐源,每年摘苹果、摘花椒、挖土豆、栽烤烟等农活都需要大量人手,勤劳的龚家沟人自然奋斗在前。村民甲拉托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2016年全年,甲拉托两口子通过去地里给别人打工,挣回6万余元。
软硬建设 村里有了新面貌
在龚家沟村委门口的民俗文化坝子旁,一块超大的LED显示屏格外醒目。记者来时,屏幕上正播放着与花椒种植技术相关的农业知识。
据了解,去年民俗文化坝子一修好,村里便在坝子旁安装了这个显示屏。平日里,为大家播放的节目丰富多彩,包括政策宣讲、农业知识、文娱电影等,将娱乐与学习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每天下午,结束一天劳作,吃过晚饭的村民们都会到这里来相聚,唠唠家常,看看节目,每逢节假日,这里更是热闹非凡。
刘国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某个领导来村里调研,进某农户家里,一推开房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脸的苍蝇蚊子。后来领导开会时还调侃,“撞我脸上的蚊子至少有五只”。
这件事令刘国华触动很深,因为缺少土地,很多村民家里都养起了牲畜,可这牲畜一多,不光气味难闻,所产生的粪便还特别招惹苍蝇蚊子,严重影响着龚家沟的村容村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里开始鼓励村民们修建沼气池,合理利用牲畜粪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的沼气池由政府出资修建。通过这一带动,不光有效改善了村里的环境风貌,还极大地解决了村民们“烧柴难”的问题。
要维护良好的村容村貌,背后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据悉,龚家沟村还有一支6人组成的“保洁队”,村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主要就是靠他们在进行着维护。
与时俱进 建成信息高速路
“我们通村公路修好了,现在还要架通与外界的信息路,打开老百姓的眼界见识与致富思路”。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16日,盐源县举行2017年上半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当日集中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达12.7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65亿元,项目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等多个方面。特...
盐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