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苹果红了 日子甜了 脸上的笑容挡不住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6-01 20:05 大字

人物:李家顺一家

盐源县大堰沟村

李家顺是大堰沟村第二批开始种植苹果的,当时他家栽种了7亩地的苹果树,拥有了自己的果园,经过24年的不断学习钻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他的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多亩,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文/图本报记者 周建英 曹衍美 贾静静

1993年,李家顺喜获一对双胞胎儿子,由原来的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五口。高兴之余,家里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压力也让他发了愁,仅靠一亩地300斤的稻谷产量已无法满足家中的开销。

穷则思变,看到当时村里第一批种植苹果的人有了收益,李家顺也产生了种植苹果的念头。经过一番考虑,他用家里的7亩地栽种了300棵苹果树,当时的李家顺也不会想到10多年后自己种下的果树会收获巨大的财富,让自己过上有声有色的日子。

门不闭户的好风气

4月中旬的大堰沟村空气中还留着一缕苹果花的香气,远远望去,展现在眼前是美如画卷的乡村美景,红白相间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苹果林中,鲜嫩的应季蔬菜,果园间忙碌的果农,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沿着整洁的乡村水泥道路,记者走进了种植大户李家顺的家中,家里的大门敞开着,里里外外都没看见李家顺的身影。村里人说他去山上的果园疏果了,很快就回来。

我们站在屋外打量屋子的几分钟时间里,李家顺开着他的农用皮卡回来了,他边招待大家进屋边说他和媳妇在果园疏果,两个儿子去县城学车了,所以家里没人。

记者疑惑的问他为什么家里没人却不关院门呢?李家顺笑了笑骄傲地说道“我们村的民风非常好。特别是这几年,家家条件都好了。你就是晚上睡觉不关门,家里东西也不会丢。就算是那些五保户、困难户,都有村里干部乡亲都随时关照着、帮衬着,没有人会起那些坏心思的。”

艰难的探索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下乡知青将苹果种植带进了大堰沟村,“迫于”当时分产到户政策,产生了第一批种苹果的人,果树虽然种了,但在当时的村民心中,靠苹果吃饭完全就是个“笑话”,大多数老一辈的人也不会支持后人继续种植苹果。

“我是村里第二批开始种植苹果的,与苹果打交道已24年了。当时政府也一直号召大家发展果园经济,而且还有小额贷款。”李家顺说自己产生种植苹果的念头。一是为了改变现状,二来也是响应国家号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到本村第一批种植的一些农民,靠苹果一天天过上了好日子。

1993年,李家顺栽种了7亩地的苹果树,拥有了自己的果园。

新手上路,难免遇到各种状况,果树挂果时间长,嫁接成活率底等问题随之而来。为了培育好自己的果园,李家顺在学习和掌握果园管理技术方面下了大工夫,付出很大心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学习和钻研,李家顺掌握了苹果的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果树嫁接等全套技术,由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果园管理的行家,成为苹果培育小有所成的“土专家”。

好不容易盼到果园收益好了起来,一场始料不及的天灾让他“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一年苹果变成了连猪都不吃的东西,”李家顺说1998年一场洪水冲断了苹果的销售之路,当时也没有有效地存放方式,大量的苹果烂在地里,少量的以七八分的价格“贱卖”。

丰收后的喜笑颜开

“这几年,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帮助大家打开销路,现在苹果都销往上海、广州等这些大城市,每年上门来收购的商家也越来越多了,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卖个好价钱,日子真正的好过了。”说道最近几年的现状,李家顺显得很开心,言语间也充满了对政府的感谢。

李家顺很庆幸自己在当时遇到大灾难时依然坚持了下来,目前他的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多亩。

当问到每年的收入时,李家顺憨厚的笑了笑说“也就80多万元吧”。可旁边的村支书笑着补充说那只是他的保守估计,实际收入要过百万元,李家顺笑了笑也没反驳,算是默认。

李家顺提到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家里的常年帮工日子也好了起来,他们虽然没有土地但依靠每年的工钱也在大堰沟村安了家落了户。

2013年李家顺在自己原来的房子旁又修了一栋2层带院子的小洋楼,给两个儿子分了家,一人一栋。虽说已经分了家,但一家人还是每天在一起吃饭,两个儿子也继续跟着父亲一起发展壮大自家的苹果园,一家人和和睦睦。

采访结束时,记者跟随李家顺来到他的一处果园,果园园貌整齐、树势健壮,他的媳妇和帮工正在专注的疏果。李家顺说这片果园的糖心苹果是整个村子最好的,是真正的“颜高味甜”。今年结果率也比较好,等到成熟时可以收获30万斤,似乎是想到又是一个丰收年,李家顺露出了一张大大的笑脸。

新闻推荐

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 盐源县职业中学在全州首挂牌

本报讯7月12日,凉山州确定的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首家试点单位——盐源县职业中学正式挂牌运行。据了解,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以理事会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