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尔阿妈的苏里玛酒
丰硕的盐源苹果。 盐源凉粉 猪膘肉 花花糖 记者品尝次尔阿妈家的苏里玛酒。
(上接A10版)
糖心苹果浸润出生活的甜蜜
三月初,盐源的阳光开始有了温度,苹果树上的花蕾按时泛起点点微白。到了中旬,苹果花便竞相开放,45岁的李加国又该为苹果树疏花了。疏花,就是去除发育不良和位置不当的花,之后还得进行施肥、疏果等多道工序。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李加国居住的卫城镇大堰沟村,无论是气候、土质、水质都为苹果的生长提供了天时地利。
1983年,得到政府的鼓励,李加国家里种了30亩苹果树,从那时候开始,李加国年年都在总结种植心得,他的苹果也一年比一年高产。如今,李加国的苹果种植面积超过百亩,成了远近有名的苹果大王。仅2014年,李加国的40亩苹果产值就超过70万。
这为一家人带来的是丰衣足食的优越生活。
十月金秋,是苹果丰收的季节,一颗颗硕大的果实挂在枝头,清香扑鼻、惹人喜爱。李加国雇了百余名工人进入果园采摘。午饭就在园里解决。信手摘来的苹果往衣服上蹭几下就是最美妙的餐后水果。饱满大个的红富士苹果,清甜多汁,又脆又爽口。
李加国的苹果有金冠和红富士两个品种,现在,由于红富士的销量高于金冠,李加国决定,之后将把金冠的果树全部换成红富士。
盐源县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果实的着色和糖分的积累,让李加国的红富士苹果跃身一变,成了更高级的糖心苹果。糖心苹果,果肉细腻、果味浓郁、果核透明如冰糖,味道甘甜。
“昼夜温差大,是形成糖心的主要原因,盐源的气温变化大,白天气温高,果核周围开始产生糖份并向周围渗透,而到了晚上由于气温骤降,糖分开始凝固,久而久之糖分便凝聚在一块,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冰糖心。”李加国切开一个苹果,指着透明的果核说。
为了保存食物,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但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这些为了方便保存创造出来的新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苹果的储存,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头一忧。一旦进入11月,霜就降临了。如果苹果被霜冻了,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连带苹果价格也会下降。这就迫使果农必须在11月前将苹果采摘完毕。大量的苹果堆在家中,最容易变质。这时候,盐源人便想到了把苹果制作成干脆香甜的苹果干。
这是人们的智慧,也是形式所迫下产生的另一种口感的美食。
在盐井镇的菜市场,随处可见果农自家晒制的苹果干。苹果洗净去核,切成厚薄适中的苹果片,在自然光照中晾晒。水分被蒸发,果糖被锁在苹果干里,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同时也成了盐源的一道特色甜食。
苹果几乎成了盐源的代名词,人们买苹果,总会问一句“是盐源苹果吗?”无需广告,一传十十传百的人际口碑让盐源苹果美名远播,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30多年前,我们村只有80来人,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荒村,女孩子几乎不愿意嫁到我们村来。”李加国笑着说。30年后,大堰沟村家家户户修起了小洋楼,买起了小汽车。“现在嫁到我们这边还要拉关系,哈哈……”虽然只是一句玩笑的话,但李加国知道,这都是苹果带来的美好生活。
泸沽湖畔的神秘猪膘肉
泸沽湖畔,神秘的女儿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但到了这里才会发现,最为神秘的,是摩梭人的厨房。至今,当地的猪膘肉是如何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穿越四季,仍旧是一个谜。
冬天的泸沽湖寒冷而美丽。冬月初一这天,博树村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开始炊烟袅袅,家中的女人天不亮便起床烧水。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村庄,43岁的摩梭男子杨忠云便开始准备杀猪。
摩梭人称猪膘肉为“博产”,制作猪膘肉的过程也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宰杀猪,也就是说,做猪膘肉,一定要选择良辰吉日,这和摩梭人的信仰有着必然的联系。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见到传说中神秘的猪膘肉的制作场面。
杨忠云从懂事起便掌握了制作猪膘肉的要领。他做的猪膘肉,外观滑亮,咸度适中,在村里,这可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宰杀、剔骨切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平置,每一道工序都称得上一门手艺,也是日后猪膘肉口感的关键所在。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有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经历了无数个春秋口感依然肥而不腻,软脆香滑。“软脆”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片肥肉似乎有些不当,但最初的猪膘肉,口感确实如此,这成了泸沽湖的另一个神秘之处。“我小时候吃的猪膘肉,又香又脆,是本地土猪制作的,几百斤的大猪,必须养到两年以上才能制作猪膘肉。”杨忠云回忆着。
对于淳朴的摩梭人来说,猪膘肉不仅是满足身体需要的重要能量,也是一切祭祀必须的一道食物,同时也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记忆里,童年的杨忠云踩着猪膘肉,改装易服,在达巴的经文下,完成了成丁礼。过了这一天,杨忠云便算是成人了,他需要肩负起男人该有的责任心。当然,这也是摩梭人最重要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家中孩子早日懂事,健康成长。而日常生活中,猪膘肉也是摩梭人敬奉神灵、礼拜长辈、婚丧祭祀的必备品之一。
平置时间较长的猪膘肉,表皮坚实硬朗,摩梭人需要特别的办法来取食。
“把一块毛巾放在开水里泡一会儿,然后拧成半干,在猪膘肉的表皮上进行热敷,反复两三次,每次几分钟,用手按一下,猪肉皮变软就可以用刀切了。”杨忠云介绍说。
现在的摩梭人,在旅游业急剧发展的优势下,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猪膘肉不再是家族富贵的象征,也不再是贵客临门才能享用的美食。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隔水蒸熟,切片就能食用。餐桌上,看似肥腻的猪膘肉,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口感香醇,是往来游客必须要尝一尝的神秘佳肴。
走进次尔阿妈的家,阿妈立即端出花花糖和苏里玛酒来招待。花花糖是摩梭人祖祖辈辈从生活经验中摸索出来的独特甜食。摩梭人凡有红白喜事,对来客除供上苏里玛酒、咣当酒、瓜子、果类外,还要供上花花糖、有花纹的米粑等花样别出的美味糕点。
次尔阿妈善于制作花花糖,家里的孙儿很喜欢。年轻时,次尔阿妈会到泸沽湖畔装回一袋干净的细石,把玉米、黄豆、苏麻、野苏麻等材料和细石搅匀倒入锅中翻炒,直到锅里的食材开始蓬松,再把细石和食材小心分开。
凌晨4点,灶台里烧着旺火,次尔阿妈架上铁锅开始熬糖。铁锅把火的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直到下午三点,经过几道工序后,锅里的糖终于有了雏形。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摩梭人独特的熬制秘密。这秘密流传了数百年后,成为了每个摩梭女人得心应手的烹饪手法。
“在泸沽湖,任何手艺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到现在,我们依然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制作食物。”次尔阿妈很是骄傲。
摩梭人从前辈们手里学会了用青稞麦芽和玉米碎粒熬成的麦芽糖,加入炒制好的玉米黄豆等食材,充分搅拌,冷却加压,然后切成块状,次尔阿妈还会加入炒过的核桃肉,制成的花花糖,花色多样,香香甜甜,配上苏里玛酒,风味自成一格。
次尔阿妈小时候,那时候的泸沽湖还不通公路,生活中所用的盐就得从路过的马帮手中获取。那时候,泸沽湖畔没有商业贸易,只有简单的以物换物。在马帮到来之时,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摩梭女人会提前准备花花糖、猪肉等食物,换取马帮从城里带来的盐、茶等物品。在当时,摩梭女人们自制的花花糖成了马帮最为钟爱的食物。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酒文化,摩梭人也不例外。次尔阿妈还记得,行过成丁礼后她第一次喝了苏里玛酒。略带酒香却不醉人,夏天里喝最是解乏。
至于苏里玛酒是怎么来的?次尔阿妈笑着说,当然是吃出来的。次尔阿妈所说的吃出来,指的是祖辈们的智慧,就连制作苏里玛酒的酒曲,也是祖辈们从山间丛林里亲手采摘回来,反复摸索,反复烹制,才有了今天的苏里玛酒。
“过去,摩梭人吃饭不炒菜,只做汤菜,没有菜的时候,老人们就用苏里玛酒泡饭吃,而家中的酒,也只有老人才能喝得上。”次尔阿妈的记忆里,苏里玛酒珍贵而稀少。十多岁时,次尔阿妈学会了制作苏里玛酒,“把青稞、糯米、苦荞、玉米、大麦和高原红米煮熟后,烤干之后再加入我们特制的植物酒曲,最后装入酒坛密封起来发酵,过半个月就能喝了。”次尔阿妈说得简单,但操作起来,仍旧是繁琐而复杂的。
时间在飞转,两千多年的摩梭文化在泸沽湖畔繁衍生息,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新闻推荐
阿伙热曲笑起来有点腼腆。到北京8年多,沈路军早已适应了北京的生活。80后的邱杰是那种一见面就给人印象深刻的人。可以说,阿伙热曲、沈路军、邱杰三人都是“老北京”了,他们先后从大凉山来到北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