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的虚实线

攀枝花日报 2015-03-02 03:23 大字

□四川日报记者 梁现瑞 

苗曦 寇敏芳

规划务虚,建设务实,虚实结合,开放格局新起来

“有时候,像做梦。”作为一名“老交通”,攀枝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雷雨见证了当地交通发展历程。说起丽攀高速的建设,他更是一肚子的话。

丽攀高速谋划得很早,但是由于资金、行政区划等原因,迟迟无法动工,作为一条虚线,长时间躺在规划图上。

“不能再等了!”2009年,攀枝花人率先动工。经过几年努力,全长超40公里的四川段全线竣工。这回云南终于坐不住了,2013年,云南段正式开工建设,但其时,每公里投资已较五年前飙升2000多万元。

在攀枝花的交通版图上,过去几年,由虚线变实线的案例不止一个。2013年10月,攀枝花至昆明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四川到东南亚最近的一条出国大通道穿境而过。2014年12月,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全线动工建设。

明知山有虎,为啥偏向虎山行?打开一幅中国地图,问号自然被拉直。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对外开放具有天然的区位劣势,四个方向来看,东距大海2000多公里,西北是广袤的欧亚大陆,唯有南向经云南,穿过东盟直奔印度洋是最便捷的通道。

扼守四川南大门,攀枝花的交通建设的意义就不仅限于为自身拓展生存空间,也肩负着为全省打开南向大通道的重要使命。

以攀大高速为例,这条全长200余公里的公路,北接京昆,南连杭瑞,直插东盟,从大的走向上看,与历史上著名的滇缅公路基本吻合,是连接四川与东盟与世界的一条大动脉。

最短也是最难,道路要穿越西南横断山脉,沿途沟壑纵横,施工难度极大,历史上为了修同方向的滇缅公路,共付出超过万人的生命,其中还有1000多名美国人,平均每公里超过10个人。正是为此,二战以后的60多年里,这个方向上的道路建设基本处于静默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缺乏快捷交通体系支撑的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攀枝花这样的城市,正面临着“失血”的危险。“攀枝花危也!”

用生命来打通生命通道,这样的壮举在2014年底重现金沙江畔。“一个以攀枝花为核心的川滇相邻城市间两小时经济圈很快将成为现实。”攀枝花市长张剡内心充满豪迈。

把虚线变实,让实线变快。更美丽的图景还在延伸。去年12月24日成昆铁路复线峨眉至米易段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全线通车后,从攀枝花到成都仅需3小时左右。

把虚线变实线的同时,攀枝花还在继续画虚线。最近,当地又规划了攀盐(盐源县)高速、攀宜高速等几大项目,“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网呼之欲出。

1月21日,新年的阳光包裹着金沙江畔,攀枝花市红格镇,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与包括泰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郭梅特在内的7个国家的领事官员的手握在一起。

冲出峡谷,与世界握手,这个小小的场景背后暗合着太多深意,在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一个曾经的封闭之地,正逐步走向世界。

战略构想务虚,艰难转型务实,虚实结合,阳光花城靓起来

中度以上污染天气的天数“0”;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 ——

盘点刚刚过去的2014年,攀枝花两个数字格外引人关注。一个来自天空,一个源自大地;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巨大的悬殊,一样难得。

一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头上多年顶着“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蓝天碧水曾是遥不可及的梦。

也是为此,2011年,当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攀枝花打造成阳光花城的时候,很多人说,这相当于画了另外一条虚线,遥不可及。

时过境迁,这条虚线再次被拉实。2014年,攀枝花的空气质量在全省8个重点城市综合排名跃居第一。长期困扰当地的二氧化硫超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近10年来首次达国标。

拉实虚线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铁腕治污:自2013年来,全市投资150多亿元,已实施195个污染治理项目,涉及251家企业,其中,52家企业依法关停。

体制创新:在全省选择打破传统体制拘囿,采用BOO模式,即第三方建设——拥有——运营,对攀钢新1号、6号烧结机脱硫装置实施整改。

“老大哥”联袂“小兄弟”,让国企、民企实现了互利双赢,2014年3月,设备建成投入试运行后,平均每月脱硫效率为95%;平均每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3000吨左右。

去年初,当地拿出10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向全球发出英雄帖,振臂一呼,聚者云集,短短几个月时间,全球上百家科研机构闻风而动,开创了科研项目公开招投标的先河。

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钒钛产业和机械制造业,“钒钛梦”的国家战略化,为攀枝花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2014年,全市钒钛及相关产业产值已近千亿元;机械制造业“无中生有”,截至去年底,整个产业产值接近200亿元。  

旅游产业更是逆势狂飙。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46.83%,增速在全省遥遥领先。全市旅游招商引资金额137亿元以上,创历史新高。

实中有虚。去年底,包括首届中国钒钛产业博览会、首届全国康养论坛和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论坛,三大活动不仅给当地带来超过千亿元的投资和贸易额这样的真金白银,也带来看不见的精神食粮,三大活动分别指向工业、经济和城镇,为当地转型探路。

(下转第四版)

在攀枝花市交通运输局会议室墙上,挂着2010年和2014年两个版本的当地交通图,前一幅图上,攀枝花到丽江的高速公路还是一条虚线;后一个版本,部分已变成实线。2014年新年第一天,丽攀高速攀枝花段全线建成通车。

虚线是规划,实线是落实;虚线是敢想,实线是敢干;虚线是梦想,实线是现实;擅于把虚线拉成实线,也敢于划出新的虚线,引领实线。几年来,敢想敢干的攀枝花人在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多领域频频发力,将多个曾被认为是虚拟梦幻变现的同时,勾画着更加美好的宏图。(上接第一版)

思想教育务虚,项目建设务实,虚实结合,干部作风好起来

几台挖掘机怒吼着一次次冲向面前的山坡,新春临近,攀枝花花城新区的两条主干道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新区建设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快!快!快!”新区管委会主任唐成斌嘴里不知道一天要说出多少个快字。

不只是花城新区,快起来的攀枝花在各个建设工地表现得淋漓尽致。数据说话,刚刚公布的全市2014年经济数据,攀枝花2014年GDP增速超过全省1个百分点。

时间回到2011年,情形却不一样。当年,全省GDP首破两万亿大关,省内包括凉山州在内六市州GDP首破千亿大关。金银同辉的喜庆氛围中,攀枝花却成为落寞的看客。

“攀枝花慢了!”作为三线建设的明星城市,攀枝花发展速度一度遥遥领先。历史的荣光并没有照进现实,就在兄弟市州跑步迈入千亿俱乐部的同时,攀枝花却被落在后面。

攀枝花的病灶岂止“慢”。2012年12月,在全市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会议主持人一口气道出了当地五种病:“怕”、“满”、“慢”、“浮”、“僵”,矛头直指当地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求稳怕乱、满足现状、缺乏实干、行动迟缓、因循守旧等积弊。

“经济增长失速,人均第一的位子还能坐多久?再不加快发展,攀枝花被时代遗弃!”关键时刻的一场教育活动,将血淋淋的现实,多年来第一次毫不留情地扔在当地党员干部的面前,而上述五种病的论断,更像是五记重锤,狠狠砸在当地很多干部的心上。

治实病从虚入手。两年来,同样的教育大会从市一直开到村,为了巩固教育活动的成果,当地还开展一系列的制度建设,“限时办结制”,领导批示一天之内必须发出,一天之内“扯回销”;现场会议制,全市重大会议,必须安排至少一天时间在现场,避免空对空;社会监督制,创办“阳光政务”节目,统筹人大、政协、媒体等各方力量,对政府部门实施常态化监督……

作风教育难免失之抽象,“治病”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看广告看疗效,重要的是拿实际工作来说话。攀枝花的选择是,作风教育与项目推进虚实结合,统筹推进。

从2012年开始,全市每个县区,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乡镇、村落手上,都有了一份“急难险重”的项目表,表上的项目都是各个领域和地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其中既有各个部门和县区的“自选动作”,也有市领导的亲自“点题”。

在这份表上,不仅清晰地标明了相关项目的责任人,还有完成任务的时间表。无论是哪级领导,只要没有完成任务,照样指名道姓地在全市通报。此举一出,活生生把干部“撵”出办公室,成年累月泡在项目现场。

去年底市委经济工作会,当地刚刚就任挂职干部准备提着包到会议室,却被告知要先到工地现场。经济工作会开成现场会,这样奇怪的安排让他大吃一惊,殊不知,先现场后会场,从实践到理论已经成为攀枝花的一种“惯例”。

不适应的岂止他一人,市委办副秘书长、市目标督导办主任张玲回忆,一开始,很多市领导对这种方式很不适应,但久而久之,也就不得不适应,原因是,如果只呆在办公室,连书记市长的面都见不到。

“这就像给我们装了一台涡轮增压器,压力大了,动力也就更大。”市住建局长刘志君这样形容当地的“急难险重”项目管理办法,把干部和项目捆在一起,最终对干部的考核任用拿项目的成绩说话。

压力出动力,压力出速度。曾经漂浮僵化的干部队伍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从此,有了三线建设博物馆从立项到主体完工耗时仅一年的“速度”,也有40多人团队耗时半年完成钒钛产业博览会筹备的“会展传奇”,因为同样的规模,省内另外一项展会耗去的人力和时间是当地的几倍……

新闻推荐

攀大高速(四川境)今年将全面开工建设 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亿元

本报讯(胡晓莉记者刘鲲)记者4月7日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今年,攀枝花市将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实现攀枝花至大理(四川境)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亿元。据了解,除抓好攀大高速建设外,今...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攀枝花的虚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