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凉山州十年扶贫成就掠影综合扶贫开发是凉山最大的民生

四川日报 2012-04-10 19:05 大字

——凉山州十年扶贫成就掠影

综合扶贫开发是凉山最大的民生工程。

针对边远民族聚居地区集中连片、极度贫困的突出问题,凉山近年来坚持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国家、省、州、县(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6.8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8.4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8亿元、两项资金6.3亿元,州本级财政扶贫资金3亿元、县市财政资金2亿元。

从2007年以来,凉山坚持把40%以上的财力直接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将每年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中的50%、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州本级财政每年按上年扶贫资金规模的10%递增安排,用于扶贫开发。

10年扶贫,每年11.5万人脱离贫困。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61元增加至4565.4元。

作为综合扶贫开发先导工程,彝家新寨于2010年试点后,在2011年全面实施建设,到2015年大凉山将在彝区10个县建设彝家新寨1190个、惠泽近50万人。

□王云 李清波 徐登林 图片除署名外由凉山州扶贫两资办提供

【编年·彝家新寨】

2002年,凉山对“三房”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全州有14万多户、63万多人居住在“三房”中,如按凉山的总人口计算,几乎每7个人中就有1人居住在“三房”里。

2003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将“三房”改造作为重点扶贫工程之一,由州本级财政筹措资金500万元和其它资金配套,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补助建材,改造5000户“三房”。

2003年到2009年,凉山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一直按每户3000元的补助标准,将“三房”改造作为全州重点扶贫项目工程予以推进。而这3000元补助,主要用于“三房”改造的水泥、石灰、砂子等房屋建筑材料。

2009年,结合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和补助资金,凉山以每户不低于2.5万元的补助标准,在全州17个县(市)对34个村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房屋试点改造。

2010年,试点建设47个从 “三房”改造而来的彝家新寨。此时,凉山已对14万余户“三房”进行了改造、惠及63万余人。

2011年,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项目,试点成功的彝家新寨建设在大小凉山全面启动。

【声音·彝家新寨】

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

——民谚

这句民谚一度成为大凉山极度贫困的真实写照。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凉山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彝家新寨建设,直接涉及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彝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干不好,我们将愧对人民群众!

——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

彝家新寨建设中,凉山彝区明确10个重点县县委、县政府是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实行党委、政府“一把手”、分管领导责任制,年终考核一票否决。10个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在当地媒体上就彝家新寨建设向社会各界作出公开承诺。

彝家新寨建设之初,木邦营村报名参加建设的村民有500多户,而首批建设的户数只有100多户。

——盐源县棉桠乡党委书记罗智慧

彝家新寨建设得到彝区人民的巨大拥护与支持,但建设进度与彝族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

如果不建彝家新寨,我一家老小肯定还住在高山上的石板房里哟。党和政府对我们非常关心、关怀。咔沙沙(彝语:谢谢)!

——盐源县棉桠乡木邦营村村民王阿力

彝家新寨于2010年试点后,在2011年全面启动建设,凉山为此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0多亿元,在彝区10个县建设334个彝家新寨。到2015年凉山将建设彝家新寨1190个、惠泽近50万人。

【彝区和木里藏区综合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将全州每年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将每年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中的50%、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用于综合扶贫】

为实施好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凉山积极探索“统筹型、捆绑式”和“1+9”扶贫开发机制的同时,将全州每年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将每年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中的50%、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用于综合扶贫。

与此同时,凉山实行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双轮驱动”,治穷、治愚、治病、治毒“四治并举”,深入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程,深化拓展“挂、包、帮”和安宁河谷县市、民族聚居地区“4+4”对口帮扶活动,集中力量解决极度贫困和突出民生问题。

把彝家新寨建设摆在扶贫攻坚的优先位置。

现在,凉山已全面完成14.1万户“三房”改造和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改善了63.63万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

2010年起,州县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的困难群众农房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新村建设。

今年5月底,去年投资20.4亿元的334个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将全面完成,12.7万贫困群众将入住新寨。

把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工程。

据了解,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凉山已建成乡道5348公里、村道5855公里;建成微型水窖42.8万口、农村沼气池24.5万口;建设水利工程1.3万处,新增有效灌面188.2万亩,累计解决280万人的饮水困难。

改造中低产田294.9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78.1万亩;城乡电力实现同网同价;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24.7万户,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和81%;行政村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

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凉山在“大凉山”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引领下,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117个,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普遍形成了1-2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较强的支柱产业,烟叶、蚕茧、特色水果、蔬菜、马铃薯、苦荞、特色经济林等产业持续壮大,建成了152万亩、产量344.5万吨的全国最大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苦荞、青花椒和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

把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治本之举。

不久前,凉山“两基”攻坚顺利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全州74.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21.5万名寄宿制学生享受生活补助。

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力实施彝区免费职教计划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8年起州级财政每年新增职教攻坚经费1000万元,以自主办学、联合办学、异地培养等方式力推职教攻坚,目前中职学校在校生达3万人左右,约占高中阶段在校的34%,“2010年,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4.62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40.16亿元。”凉山同时把就业培训与劳务转移输出有机衔接,实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规划从2010年开始,每年新增劳动力转移输出10万人,到2015年实现转移输出劳动力100万人、劳务收入100亿元。

现在,凉山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0.93%;“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6.4万人次,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应保尽保”。

把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作为扶贫攻坚的强力抓手。

在彝家新寨建设的同时,凉山大力开展以“板凳工程”开始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小板凳”推动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大转变。目前,社会各界已累计捐款数千万元,捐赠板凳数百万根,床铺及床上用品数万套。

把积极争取社会各界鼎力扶持作为扶贫攻坚的强力支撑。

据了解,在中纪委监察部工作组的引领下,中央、国家、省级机关及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定点帮扶工作。从2001年到2010年底,共投入资金和物资1.9亿元,引进资金6.19亿元。

同时,凉山广泛开展了“百乡”教育扶贫工程、“一帮一”、“挂、帮、包”等帮扶活动,175个州级单位定点实施 “百乡教育扶贫”,11520名干部职工参与“一帮一”帮扶活动,累计为贫困群众捐款253.7万元,帮扶贫困学生10271人。

探索州内县 (市)对口帮扶机制——由安宁河地区西昌、德昌、会理、会东4县市分别对口帮扶昭觉、金阳、布拖、美姑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联动推进扶贫开发。

凉山还开展了浙江省、广东省珠海市对口帮扶凉山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对接协调工作。

【重点突破、全域推进“六路竞发”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面对国家实施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的重大机遇,凉山拟以全州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统筹起来,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连片实施。

到2015年,全州要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突出民生问题,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年翻番”,低收入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扎实推进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进程。

为此,凉山将从6个方面予以突破。

——加快建设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新村寨、新民居、新生活。在深入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同时,全力推进“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在完成去年334个彝家新寨建设任务的同时,扎实抓好今年234个彝家新寨建设。

——用最强的措施尽快改变极度贫困面貌。积极争取将全州276个极度贫困村纳入乌蒙山片区扶贫规划和易地搬迁“十二五”规划,集中力量解决行路、住房、饮水、用电、上学、就医、增收“七难”问题。

——大力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发展壮大马铃薯、苦荞、水果、蔬菜、经济林、畜牧养殖等特色优质产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努力改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乡、村公路 “通达工程”(10个乡、176个村),尽快解决96个不通电村、744个用电困难村的用电问题,每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25万人。

——积极发展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稳步提高寄宿制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着力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切实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乡镇办公条件,不断充实基层力量,扎实做好大型水电站建设移民安置,深入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五年规划,禁毒“摘帽”攻坚行动和“绿色家园”项目,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重点抓好彝区马铃薯、花椒、生态猪牛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彝区农民增产增收。目前,盐源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初具规模,助农增收效益明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8元,同比增加了806元。

新闻推荐

记者徐登林李清波个备选点我们择优选出两个下周

本报讯(记者徐登林李清波)“5个备选点我们择优选出两个,下周报盐源县国土资源局最后确定。”7月13日,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凉山州办事处副主任马建忠告诉记者,盐源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安置点地灾评估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