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汇王阿力的烦恼和全新体验从高山上迁到盐源县棉垭
【故事汇】
王阿力的烦恼和全新体验
从高山上迁到盐源县棉垭乡木邦营村彝家新寨,王阿力和家人有过烦恼,有过不适应,也有了全新的体验。
2010年以来,凉山上下掀起了建设彝家新寨的热潮。木邦营村也加入了建设的行列。
建寨之初,全乡500多户村民积极报名。但这种报名的热潮没能持续太久,村民王阿力取消报名。他说,他家先前住在高山上,以洋芋、荞子等为生,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放牧,一年总收入也才2万元左右,“娃娃还在读大学,家里没多余的钱。”
其实,王阿力的烦恼也是整个新寨建设面临的普遍困难,为此村里先后召开多次村民大会,并将这一情况反馈至县上。县上领导多次到村里调研后,决定提高建房补助。
政策的变化,让村民们在“敢不敢建”的问题上得以释怀。于是,王阿力把高山上的40多只羊、10头牦牛、10匹马等全部卖掉,换来8万多元钱,加上政府帮助贷点款,他家不但在山下建起了新家,还转包了20多亩土地,开始了以耕种为主业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跟王阿力一起搬进新房的共有83户村民,其中一半从高山上迁来。“刚开始我们还有点不适应,毕竟,在高山上生活,水靠人背,火靠柴烧。”王阿力告诉记者,住进新寨,水、电、气都通了,特别是沼气,以前根本没用过,“但是这些都是全新的体验。”
【人物志】
则史坡的生活感叹
名片
人物:则史坡身份:盐源县棉垭乡木邦营村村民
“条件大大改变了。”搬进新寨,过上新生活,则史坡心里乐开了花,现在,孙子上的幼儿园距离新寨不到2公里,每天,他和老伴接送孙子用时不到30分钟。
回想起自己读书那会儿,则史坡直摇头。当时,则史坡家在高山上,因为离学校太远,他11岁才入学读书,从家到学校要走8个多小时。
后来,则史坡的儿女们读书时条件有了改善,可以用马驮着他们去学校了。“但往返一回要2天时间。”则史坡回忆说。
如今,则史坡家搬进了新寨,生活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就近还办起了学校、幼儿园,“祖孙三代人,一代比一代的生活条件好,一代比一代的入学年龄小。”则史坡不禁感叹。
新的生活也改变了则史坡一家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生育观念有了大变化。“以前,儿子和媳妇都想再生个孩子,现在,家里人已经商量,决定不生了,好好培养现在这个孙子。”则史坡说。
过完年,儿子媳妇到北京打工去了,则史坡和妻子除了在家搞种植外,还准备扩大高山牧业规模。
【现场记】
新寨新房新活力
1月17日,记者来到盐源县棉垭乡木邦营村,顿时感受到勃勃生机。一株株1米多高的核桃苗正茁壮成长,一排排花椒树点缀着田间地头,一片片马铃薯地格外醒目。新村有1300多亩土地,其中约一半种上了核桃树,再过六七年它们将给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新房是清一色的四合院,有独立的起居、厨卫、储存和生产经营房间;院内新房的装饰,除了极富彝家特色外,也透着现代生活的气息。村党支部活动室外的院坝上,几名彝族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跳着达体舞,她们时而停止、时而比画,正为新年的篝火晚会排练着节目。
【言语录】
棉垭乡乡长沈文清:
木邦营的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因为,村民们现在还是主要靠马铃薯这个产业致富,但是产业太单一了,村民们抗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差。我们现在准备积极搞调研和实验,准备帮助村民再发展点适合这里的经济作物,进一步保证村民的生产、生活。
村民乔乌各:
我今年已经60岁了,没想到老了还有“这一天”。我家祖祖辈辈都在海拔3800米的高山上,以放牛放羊为生,生活条件真是苦得很哟。就拿吃水的问题来说,以前在高山上,我家运一次水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要用将近一天时间,而且过不了三四天就又得去运水,你看现在多好,家家都用自来水,方便啊。
【故事汇】
攀枝花展开“幸福调查”
攀枝花市民幸福吗?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有哪些?2011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家课题小组进行调查研究。
经过公开招标和遴选,由攀枝花学院、国家统计局攀枝花调查队、市新闻协会、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有关专家组成的联合课题组脱颖而出。《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课题正式展开。
8月初,课题进行了预调研,课题组分成5个小组,分赴三区两县的社区及居民家中。接受调查市民从收入、社会保障、住房条件、食品安全、公共设施等30余个选项中,选出影响幸福的10个因素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
10月10日,课题组走进攀钢,拉开了正式调查的序幕。随后,课题组分赴机关、工厂、社区、农村等地,开展总样本量3000的抽样调查。
“不同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市民的幸福观各有特点。”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彭方志说,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市民对幸福最真实的感受,并用定量的方法,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接下来要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攀枝花市委副书记赵辉说,该市计划从2012年起每年定期评估市民幸福指数,通过对相同对象进行定期重复调查,得出市民幸福指数变化情况。同时,通过设立“幸福观察哨”,对市民的消费投诉、上访情况、经济仲裁、劳动仲裁等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反映市民的幸福状况,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人物志】
攀钢“活雷锋”幸福忙活
名片
人物:丁爱谱身份:攀钢退休职工
一个68岁的老人,放着舒适的退休生活不过,却整天带着党员义务队、夕阳红女子队为社区服务。她就是攀钢集团公司退休职工丁爱谱,被誉为攀钢的“活雷锋”。
在攀钢工作时,丁爱谱就是公司的知名人物,她多次荣获市、省劳动模范、标兵、英杰、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2年退休后,丁爱谱积极帮助社区的居民解决各种难题,19年来从未间断。
她为78岁的老人姜翠莲申请低保,解决了老人的生活之需;她帮助在地上爬行10多年的小姑娘刘勤勤坐上轮椅,圆了读书梦;邻居宋师傅住院了,家中有2名精神病患者没人照顾,她便每天过去蒸馒头、洗衣服……
2009年,“丁爱谱工作室”正式成立,专为群众解决难办的事,搭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群众相信你才找到你,能为群众办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丁爱谱说。
2011年8月,丁爱谱获得“感动攀枝花十位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我这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尽心尽力为群众做事。”丁爱谱手捧奖杯激动地说。
如今,“丁爱谱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共有126人。大到劳动就业,小到邻里纠纷,辖区居民一有事,便会找到工作室,因为“丁爱谱”总能给出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2012年,我会一如既往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群众幸福了,我也就幸福了。”丁爱谱说。
【现场记】
安置小区年味浓
对于攀枝花市西区“河西锦苑”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的250多户居民来说,今年的春节有着特别的意义。自去年9月底陆续领到钥匙后,居民们都抢着装修,赶在春节到来前搬进新居。这个龙年春节,是他们在新家里过的第一个春节。
春节前两天,记者来到“河西锦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1号楼2单元2楼的一扇窗户上贴着大大的“囍”字。上楼敲门,50多岁的女主人郑琼热情相迎。郑琼的新家二室一厅,客厅墙上挂着大红的中国结,冰箱上挂有“龙”的装饰,桌上摆满水果、瓜子、糖果等各种年货。
从1984年起,郑琼一家三口就住在采空沉陷区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过年一放鞭炮,屋子都在颤抖。”郑琼说。
让郑琼等居民感到欣喜的,除了新房,还有小区的配套设施。“小区有物业、广场、健身设施,附近有菜市场、社区巴士、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非常方便。”郑琼的老伴谭本才忍不住插上一句。
西区河门口街道北街社区副主任张德育说,“河西锦苑”共有392套安置房,目前已有250多户入住,二期工程春节后将开建。
【言语录】
攀枝花市政协委员冯卫:
攀枝花是座移民城市,如何增加市民的归属感,提高城市凝聚力,是今后政府需要研究的课题,建议从挖掘本土文化入手,突出民族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等,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着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让攀枝花更加宜居宜业,这样百姓的幸福指数才会更高。
东区弄弄坪街道民乐社区党支部书记史云歌: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理顺社区内的各种关系,其次要减轻社区行政工作。现在,社区工作人员95%的时间在办公室做行政工作,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间少了,只有减轻社区行政工作,才能让社区工作人员更加贴近百姓,让社会管理工作“管”出幸福与尊严。
盐边安宁产业园区一家球团厂厂长王庆盛:
在攀枝花这样一座工业城市,产业工人是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是否幸福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工人幸福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量提高,这直接关系到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二是设施便利,包括公共交通、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园区目前还没有开通公交车,职工上下班很不方便,周边也缺少银行和医疗服务,建议政府及时解决。
新闻推荐
刘奇葆蒋巨峰对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本报讯(记者刘淼淼王云李清波)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6月24日15时59分,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东经100.7°,北纬27.7°)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