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寻访登相营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9-16 06:47 大字

□ 何万敏 文/图

地处小相岭南麓的登相营,行政区划属于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三组。小相岭位于喜德县与越西县交界处,南来北往的商旅行走至此,须向高处攀登,一个“登”字,名符其实。传说诸葛亮南征时途经此地,并驻扎军队。他曾在此登高检视军情,登相营故此得名。当地人也称登相营石城、登相营古堡。

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上的零关古道,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它在凉山州的喜德、冕宁、西昌、德昌等地均有不少驿站。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宁番卫(今凉山州冕宁县)建成三关、两营、七堡,屯兵护路,登相营驿站从此正式屯兵。零关道上的登相营开始成形兴盛,乡民们在此多经营小客栈为生。历经明、清、民国直到喜德解放,此地均为屯兵之地,为历代重要驿站。

喜德县登相营(胡小平 轩视界)

登相营现有城墙600多米

零(灵)关道上的登相营

几次走访登相营,都遇到下雨。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再次驱车从喜德县到冕山镇,临近中午,雨忽大忽小,不到半个小时,我们便来到冕山镇小山村了。远处的小相岭山峦挺峻,近处的登相营则清晰可见,这个寂静的小山村随即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我和小胡从老城门走进它惟一的主街,两旁是低矮的土墙青瓦房,墙体的下半截是用石头砌筑,衬托着上面灰旧的土墙,历经风霜雨雪,斑驳脱落的墙体表面默默地沉积着时光的印记,有几户人家的房屋外围还砌起高过一人的围墙。鸟语人影中,一切都显得这样安静。

登相营是零(灵)关古道的重要驿站和关隘。先秦时期,这里属于“西南夷”地。至今在与喜德县毗邻的越西县,中所镇公路边的石崖上,“零关”两个大字仍完好无损。石刻题记讲述的是,民国三年建昌道尹梁正麟到越西,听闻当地历史传说后,欣然提笔书字,再由后人刻于石崖。

我的思路顺着这条道路稍作延伸。我供职的单位在西昌古城的中心,走不了几步就是古城往昔最为繁华的四牌楼所在,当我无数次从南门大通楼下经过,往往会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曾几何时,凉山被一些外人视为“不毛之地”,殊不知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位置,尽管偏居西南,在地理上却是内陆与边缘的一个交汇点。

借用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汉朝“开发西南地区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行政单位叫作‘道’。道是一条直线,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它是从一条线,慢慢扩张,然后成为一个面,建立一个行政单位……”如果说零关道是一条线的话,那么在凉山州则有它许多重要的集散点。

零关古道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秦汉之际的蜀地大商众蜀卓氏、郑程等就在这条商道上贩运铁器,"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这条商道的路线大体是由成都出发,经青衣(今四川名仙)、灵关道(今四川喜德)、台登(今四川冕宁泸沽),达邓都(今四川西昌、德昌)后,沿孙水(今安宁河)南行,从三绦(今元谋姜驿)渡金沙江,过晴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由云南(今祥云)到达叶榆(今洱海地区)。

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零关道(灵关道)大约是从今天的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邛崃到雅安,向南经汉源,过甘洛、越西、经喜德到达西昌后继续南行,从会理西南渡金沙江,过云南大姚、姚安、祥云抵达大理。五尺道、零关道,包括永昌道连在一起,便共同构成了蜀身毒道的国内部分。

犹闻昔时马铃声

天空飘着雨,云雾遮掩了小相岭。在97岁的王青美老人的记忆里,登相营里的上北街和下北街好似一条扁担,两头挑起了她人生中炽热的青春与从容的晚年。王青美是小胡的外婆,她对我们说,她未满20岁便由越西嫁到这里的深沟里,先是在九盘营,后是登相营,“从越西走到九盘营,要走一天。”登相营是最后的归宿。九盘营当年也是驿站,和附近的白石营、象鼻营一样,只是规模不及登相营大。

“耳朵不好,眼睛不好,哪儿也不想去了。”刚见到王青美老人时,我见她太阳穴位置贴有一片绿色的树叶,她说是明目的。进屋坐下,我才发现她光着双脚。小胡解释外婆一年四季都不穿袜子,晚上睡觉脚都要伸出铺盖。老人笑笑:“年轻时走狠了,脚杆烫得很。”她接着回忆,“这儿的人不种庄稼,全部是开店的;天要黑了,赶马帮的就来了,叮叮当当的,热闹得很。”可以想象,那时有了这一条古道,有了走动的人群,登相营也有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零关道全长500多公里,极为艰险。由成都到西昌有16个大的驿站,人和骡马要走16天。穿行在这条道路上的运输力量一是人力,二是畜力:人力担负货运,在山区里用背架子背,在平坝地区则用肩挑;背便于攀登履险,可耐长途跋涉,一个青壮年脚夫可背七八十斤,一天行程近百里;挑是疾走前行,速度较快,宜短程运输。零关道上的货运畜力则多用建昌马,建昌马虽然矮小,但善负重爬山,一个马帮少则十余匹马,多则几十上百匹马,而大商家进出货物大多包给马帮运输。

一般旅客多为步行,翻山越岭全凭脚力;富裕的旅客可雇“溜溜马”,乘骑马匹代步,后者多为短途客运,往往以一天的路程或某地到某地为一站。一个马夫管一至三四匹牲口,只在其家门所在那一站从事客运。雇主与马夫讲好价钱,便可上马骑行,马夫步行尾随。如果行李过重,马夫还可为旅客代背。达官贵人则多乘坐滑竿,由两个健壮的轿夫抬滑竿,日行可达七八十里。

作为零关道上的一个驿站,登相营历史悠久。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宁番卫(今凉山州冕宁县)建成三关、两营、七堡,屯兵护路,登相营驿站从此正式屯兵。自此后登相营开始成形兴盛,乡民们在此经营小客栈为生。历经明、清、民国直到喜德解放,此地均为屯兵之地,因当地地名登相,故称登相营,一直沿用至今。

站在S208省道边,我们体会到了登相营当年作为驿站的感觉,厚实的城墙把房屋围得严严实实,“城墙为条石嵌砌,依山势平面作椭圆形,四开门,地处高寒地区,城内无农业居民,只有旅店、铺房、驻军游击衙署……”(《喜德县志》)。

风雨兼程后寂静守望

城墙外一段古道在青草的掩映中依稀可辨,在王青美老人的二儿子杨洪明引领下,我们看到,一些青石上仿佛还有马蹄踏凹的痕迹。杨洪明今年七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热情地为我们带路并介绍指点。

一条大致呈南北向的公路西边就是巍巍小相岭,登相营地处小相岭南麓。小相岭的得名与大相岭一样,均因唐代为与南诏相抗的名相韦皋、李德裕,曾驻守于此。

小相岭主峰海拔4500米,彝语叫“俄尔则峨”,意为神龙出没的冰雪之峰,如今是户外探险的好去处。这里自然景观美丽,沟壑纵横,森林浓密,奇花吐艳。特别是五六月间,万亩杜鹃花次第盛开,山野披上色彩缤纷的盛装,蔚为壮观。

小相岭位于喜德县与越西县交界处,南来北往的商旅行走至此,便须向高处攀登,一个“登”字,名符其实。尤其由南麓再下行,道路愈加陡险,是从成都平原进入安宁河谷平原的要冲。《越 厅志》:“往来骑者徒步下山,易履再穿,险峻不可名状。”仅尔洛巴呷至登相营就有七处营屯以守护商旅。

登相营附近的古道,依稀可辨,石块铺砌的道路反射着天光,和草甸植物形成明快的色彩反差,非常显眼,踏行道上,弯曲蜿蜒,引人思古。站立高处,眼前的登相营寂静安详:四周用条石嵌砌的城墙,基本上呈椭圆形,只是有的地方杂草丛生遮掩了墙基、有的地方居民堆放着柴扉,形状轮廓不尽完整。

现存城墙墙高4米、宽2米,墙顶设垛眼,每间隔0.5米设有一个1.6米高的垛眼;城墙虽已老化,但仍可见过去的四门,南北城门高6.1米,东西城门高5.5米。北门外呈内外合围、形似鱼头的瓮城,现存只有一些残垣断壁。城堡内尚存的明代建筑有炮台、狱卡、寺庙、戏台等,过去,旧城内每一条街上几乎都有骡马客栈,现在已难觅踪影,改头换面,让人颇感历史的沧桑。

从登相营顺河南行,可抵达孙水河北的冕山,方形的冕山兀然耸立于此。《史记》中说司马相如开西南夷,“桥孙水,以通邛都”,即说的是在这条河上架桥。孙水现名泸沽水,是安宁河的东源。孙水河南北的盐井哨、泸沽驿,亦是历代护桥守军的哨地。

登相营位于凉山州喜德县2207平方公里的版图内。喜德的彝语称“夕夺拉达”,意指制造铠甲的地方。因“夕夺”近似汉语谐音“喜德”, 1953年2月25日建县时,经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以“喜德”为县名。

登相营在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三组,近年来,大部分汉族居民去了喜德县城或者州府西昌,原先分散住在高山的彝族同胞则购买了他们的老房子住下。可喜的是,无论汉族还是彝族,安居于登相营的人们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尽管与冕山镇的热闹相比,登相营显得有些寂寞,过去古老的城墙仍在延续着岁月的光影,但近处屋外菜地上那正在成长的蔬菜,却蕴含着新的生机,让人心里也亮堂了起来。

登相营古驿站是灵关古道上清晰的实体

新闻推荐

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积分制“兑换”出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何勤华,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积分制“兑换”出文明新风。“这面流动红旗来之不易,我要好好珍惜。”8月27日,在...

喜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喜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