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里传递满满正能量 从回忆中采撷教育新思路
连日来,一篇名为《父亲的<喜报>》的回忆性散文在四川省档案学校师生间广泛传阅,引发师生热烈讨论。散文中,作者徐宏以两张被亡父视为珍宝的《喜报》着墨,回顾了自己参加高考、大学求学、毕业工作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教育专业,从事教育事业的感受和感悟。
文章中,是什么打动了读者的心,引起了他们的阅读、讨论兴趣?
朴实无华中传递满满正能量
“2003年,刚满60岁的父亲,因劳累过度得重病去世了。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精心保管的包袱。”
“包袱一层一层被打开,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两张泛黄的纸张出现了,原来是两张《喜报》。1983年、1984年,我在大学里被表彰为‘创三好积极分子\’和‘三好学生\’,这两张喜报是学校寄给他的,没想到父亲一直珍藏着。我激动万分,泪流满面,父亲视若珍宝的东西原来是我为他争得的荣誉。”
“2012年,我有幸任四川省档案学校校长以来,对父亲当年的决定、对从事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校里有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娃娃,家里比较贫困,我从学校里的娃娃和他们的父母身上强烈感受到了农村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年轻时我不愿意当老师,而现在的我非常感谢父亲当时的决定,让我读了师范,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很多和我当年一样的农村娃娃,特别是来自凉山的娃娃去实现梦想。”
……
通读整篇文章,文字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真实感人,传递出满满正能量。
“我是来自凉山州喜德县的学生,是‘9+3’免费教育计划给了我求学机会,是学校给了我成长的平台,给了我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和自信。”6月2日,已是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准大专生的苏尔哈莫在通读文章后,感受深刻。她说,就读四川省档案学校是幸运的、幸福的,不仅有一位好校长掌舵,更有众多好老师扬帆,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满满。今后无论在哪儿,都将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充实、丰富自己。
在四川省档案校教职工之间,这篇文章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读了这篇文章,深深感受到徐校长对教育事业的情怀,终于明白校长对学校发展的每一件事近乎完美的苛刻要求,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家庭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该校教师李富民说,今年学校共有191名学子考上理想中的大专,实现了191个家庭的大学梦;明年,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还会有更多的学子和家庭圆大学梦。
两张《喜报》里探索教育新思路
创作这篇回忆性散文的计划,在徐宏心中已酝酿多时。自2012年担任四川省档案校校长一职以来,徐宏就开始了思考。最初,他给自己的散文命名为《父亲决定我读高师班》,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探索中职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形式。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40周年,不少媒体都在倡导“说说你的高考故事”,倡导大众积极讨论与高考有关的经历。受此启发,徐宏决定完成自己思考多年的回忆散文。
“当年参加高考,我原本是想上一所技能型学校,学一技之长。是父亲的坚持,让我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宏说,在四川省档案学校任职的5年多时间,是自己过得最忙碌、最充实,也是最有收获的时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中高职衔接,为广大中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升学平台。紧跟时代步伐,四川省档案学校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积极畅通升学渠道,鼓励学生继续求学,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
“受父亲的影响,家中的小妹也走上了教育之路,这让我对《喜报》产生了新的认识。”徐宏说,父亲珍藏这两张《喜报》,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家中姊妹来说是一种激励,这让他联想到在时下的教育环境中,作为教育者,也应该向学生家长寄《喜报》,邀请他们一同分享、见证孩子成长的喜悦时刻。
家校共建,是四川省档案学校办学中一个侧重点。此前,该校曾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表彰大会,为自己的孩子颁奖,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徐宏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家校共建\’新模式,积极探索以《喜报》的形式,将学生在学校获得的荣誉通过信件寄给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变化,一同分享这份荣誉。”
雅安日报记者 李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喜德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幅员辽阔,山川壮美,平坝、山川、河谷、高地纵横分布,全县人口24万境内彝、汉、回、白等15个民族生衍于此,和睦共处,被誉于成昆线上的民族团结之花,这里有民族团结的典...
喜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喜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