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之巅的“瓦祖精神”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文/图
“成方无车!昆方无车!上道检修!”2月8日清晨,沉睡的大凉山刚迎来第一缕阳光,在海拔2242米的成昆铁路最高点——沙马拉达隧道前的铁轨上,八九名西昌工务段喜德线路车间瓦祖线路工区的线路工人喊着齐整的口号,抄起检修工具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凛冽的寒风“割”着耳朵,工人们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偶尔说个笑话,爽朗的笑声回响在山间。
“各队友注意,前方即将有列车驶来!停止作业,下到安全区域!”所有工人的对讲机里传来联络员杨大联的通知,一声穿云的哨声后,大家迅速列队于铁轨一旁,目送列车驶过。
就这样,工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担负着沙马拉达至新凉4个站区正线33公里、站线7.48公里线路养护维修任务。这是成昆线上地势最险峻、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段之一,把这里维护好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成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自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以来,40多年里,一辈又一辈的铁路工人在这里毫不退缩,铸就了世人称赞的“瓦祖精神”——坚守、实干。走进这个普通又伟大的团队,感动无处不在,每一个成员都在用行动证明,成昆之巅的光芒——“瓦祖精神”必将永世传承!
技术标兵杨大联:
“用过硬技术保障彼此生命”
“我们亲如家人,可以互诉衷肠,彼此信赖。”杨大联是瓦祖线路工区的技术标兵,负责在作业期间联络、汇报列车运行动向,确保检修在安全环境中进行。他的每一次通报都直接关系着轨道上工作的其他队友的生命安全。因此,他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不但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技能,还苦练勘察识别能力,徒步区间检查线、桥、隧、涵的静、动状态。他说,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过硬的职业技术,这不仅对工作是保障,也是对彼此性命的保障。
号称“地下长廊”的沙马拉达隧道,因暗河冲刷,多处地基下沉,水平、轨距病害十分突出,高低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整治极为困难,若沙马拉达隧道地基一旦沉落,至少中断成昆线半年甚至一年的行车。
但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且洞内施工不便,由于隧道长,噪音大,油烟排不出去,污染严重,车一过,烟尘如沉沙飞扬。为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队友们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每天工作长达6小时以上。曾经就有队友在作业中窒息晕倒,杨大联和其他队友一同将其抢救出隧道,那一次让他印象深刻,他说,队友以性命相托,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而这种友情在浮躁的都市、复杂的社会中是很难获得的。
“我并不觉得这里的生活枯燥,反而踏实的生活让我受益良多。”杨大联说,工作之余他喜欢做瑜伽、散步、健身。“我10分钟能做200个俯卧撑。”他认为,踏实的工作让他内心平静,健康的体魄让他有精力去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宁静致远的内在修养能锤炼他的品质。“无论我以后走到哪里,都会把坚守、实干的‘瓦祖精神\’传承下去。”他坚定地表示。
“铁二代”李惠:
“父亲的理解让我坚定信念”
李惠是瓦祖线路工区工长,也是“铁二代”。提到家人,他说起了7岁的小女儿。“女儿一想我就打电话,别人的电话号码都不记,只牢牢记住我的。”说到这里,他紧紧攥住双拳,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铁汉柔情,不轻易落泪,他冲进水房用冷水洗了把脸,才恢复了平静。
李惠回忆,刚来瓦祖线路工区时感觉很心酸,工区生活设施老化严重,卫生环境差,吃饭时甚至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餐桌,职工吃饭经常是三三两两蹲在院子里吃,或是自己端着饭菜回宿舍,难免抱怨。
“要带好队伍,我心里还是有压力,是父亲的话让我坚定了信念。”李惠的父亲也是铁路职工,在西昌工务段干了30年,是李惠心中的英雄。父亲不但没有埋怨他因工忘家,还叮嘱他要用实际行动温暖每一个工人。“你现在是大家的工长,你就要负起责任,要守得住,干得好!”李惠复述着父亲的话,双眼温暖有神。
由此,为稳定队伍,给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路局“三标三线”建设改进职工住宿和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李惠和支部党员利用下班时间组织党员职工平整院落、打扫卫生、修剪树木。在李惠和支部党员的积极努力下,工区卫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还买来鱼苗、菜种,自己动手建起了小鱼塘、小菜园,段上各部门也给予大力支持,先后为工区购买了新餐桌,配置齐了桌椅板凳,职工餐桌上菜品丰富了,干起工作来更有劲了。
“坚守、实干的‘瓦祖\’精神,是父亲传给我的,我将继续传承下去。”李惠说。
“小鲜肉”候旭:
“师傅干25年,我为什么不能”
彝族小伙子候旭,今年24岁,来瓦祖线路工区才3个月,是最年轻的工人。“这里职工平均都驻扎超过7年,最长的是我师傅黄安荣,他整整干了25年!他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候旭说。
黄安荣的事迹一直激励着候旭进步。2016年春节期间,黄安荣和几名队友留守值班,以备应急之需。25年里,他很少回家过春节。曾在防洪期间,沙马拉达隧道水淹道床,黄安荣和队友无数个日夜战斗在不见天日的沙马拉达隧道内,对每一处病害进行检测,浸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测量病害发展情况,对每一块垫板采取徒手探摸方式,发现隐藏的线路暗坑、空掉等病害,手指磨出的血和污泥混在一起,流淌、凝固,凝固,流淌。
为确保安全,他带领职工对每一颗螺栓进行无数遍的拧紧,确保了沙马拉达隧道内上万颗链接零件无松动、失效。在2005年春节值班期间,黄安荣突发疾病,他在喜德县医院简单医治后就坚持返回岗位,最后导致出现严重的“肺穿孔”才不得不外出治疗。
“我以这样的师傅而光荣骄傲,我会沿着他的步伐坚定地走下去。”候旭说,这是师徒之间“瓦祖精神”的传承。
党支书肖国明:
“让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环境差、任务重,工作枯燥,月均工资四千余元,为何不离开?原瓦祖党支部书记、现西昌工务段喜德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肖国明说,真正留住工人们的是人情味,是大家从内心对“瓦祖精神”的认可!
“老书记”袁昌友是第一个将“瓦祖精神”挖掘和发扬出来的人。“老书记”说:“要群众做到,党支委先做到。要群众留下,党员先留下来。”他带头把家安在穷山上,真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生活困难大家齐帮忙,有工作难关党员冲锋在前,归属感和荣誉感日积月累,变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走不“脱”也不愿走了。“瓦祖精神”就是在党员的带头作用下,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将来,瓦祖线路工区将被打造为共产党员培训的示范点。”西昌工务段党支部副书记王刚指着新建起来的职工宿舍和即将落成的食堂说,党支部在尽力改善这里的生活条件,希望能留住更多的职工,也希望年轻的共产党员勇于在这里经受锻炼,以后在任何岗位都能将“瓦祖精神”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瓦祖精神”是成昆精神的延续,是“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精神的传承,是成铁局12万铁路职工的工匠精神的充分展示。虽然说随着铁路的发展,各种科技元素的介入,铁路的安全防护工作越来越机械化,一些当初必须人工完成的检查维护都交给了机器;铁路职工脏、苦、累的工作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他们用不断提升的业务技能加速铁路的发展。但他们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的。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倾注更多的爱与责任,才能在困难来临时,临危不惧,得心应手。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从四川省委农工委获悉,四川省正在加紧制定方案,拟从9月起,瞄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在全省全面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普遍建成市州...
喜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喜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