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苦尽甘来 儿女成才让我的晚年更幸福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4-26 20:16 大字

现年61岁的马会华,25岁时嫁到了喜德县民主村,为了改善窘迫的生活,她摸索着做生意,从最开始的到处摆小摊,到买了门面自己开餐馆。

马会华不仅在做生意上是一把好手,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厉害,儿女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大城市有了不错的工作,老两口没事就到儿女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或者到外地旅旅游,她家的日子算是苦尽甘来了。

人物:马会华一家

喜德县民主村

4月7日中午,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下起了蒙蒙的细雨,大地上的万物开始复苏,风轻轻一吹,一阵阵花草树木的清香散发开来。

在村子的一角,矗立着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大房子,三个头戴回族帽子的村民正在捣鼓着灯塔,房主马会华在细心修剪着院子里的花草。

马会华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座。“礼貌修养以谦恭,邻花惜玉结万缘;见此知彼常思考,尊人好言人尊己……”在客厅里,一副回族的《设身处世诀》高高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

为了生活

哪里都有她的身影

现年61岁的马会华是越西县人,25岁的时候嫁到了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由于公公长期卧病在床,家里负担很重。

“结婚时不要说有一床干净的被褥,连婚房都是在主房里隔开的一间破旧的土瓦房,房间里到处是跳蚤,但结婚又不可能不请亲朋好友,没办法,只好赊了一些肉和米来招待客人。”说到过去的点点滴滴,这个坚强的回族妇女留下了眼泪。

再苦,日子还是要过,马会华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过。当看到很多学生在街边买垃圾食品后,马会华突然想到了挣钱的门路,何不做馍馍(锅魁)到这里卖呢!一来可以保障学生们的健康,二来自己也可以挣点生活费。

想到就做!马会华开始背着馍馍在学校周边叫卖着,慢慢地,从学校转到了火车站、甚至还到火车上卖,她卖的商品也不仅是馍馍,有时还捎带些糖果。

“每天只能赚到几块十几块,但比在中学当老师的老公收入高很多,他那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马会华激动地说。

收入好了,家里的条件也在逐步改善着,1986年,村集体的场坝要出售,马会华拿出自己几年间挣下来的5400元买了这个场坝;1992年,马会华又用5万多的存款,在这块场坝上修起了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楼房,住房共有六间,一家人拥挤在一间土瓦房的日子就此成为了历史。

改善了住房后,马会华又开始谋划着商机。1998年,当她看到镇上的营业部门市在出售后,她在亲戚处借了1万,加上自己挣的1万,花2万买下了一间门市,就地开起了餐馆。

“年龄大了,天天跑还是跑不起,还不如自己当老板。”马会华说。

儿女出息

享福的时候到了

记者和马会华正在聊天的时候,马会华的手机响起来,一看号码,是彭山大女婿打来的电话,叫她有空的话,一起去看看在北京工作的儿子。

随行的村干部悄悄告诉记者,马会华不仅在做生意上是一把好手,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很厉害,大女儿川师大毕业后在彭山当老师,儿子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一家央企工作,小女儿西南交大毕业后也在重庆一家央企工作。

“我就是没有文化,才吃了那么多的苦,自己的苦不能再延续到子女的身上。”马会华说,现在三个子女大学毕业工作后,他们老两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老公的工资加上她自己门市的生意,一年还是有十多万,子女们的条件就更好了。

“苦尽甘来,该是我们享清福的时候了,所以现在对于我来说只有三个任务,一是每年去看看子女们;二是去外地旅游,到现在,北京、上海、三亚等十几个城市都去过,下一步准备去国外旅游;三是健身,那么多年的苦已经熬过去,好不容易盼来了好日子,如果身体跟不上,那就亏大了!”马会华告诉记者,现在吃了饭后要么去村里的广场跳舞,要么在家里打打篮球,没事的时候和邻居们聊聊天。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泱 龙明云 陈小玉

新闻推荐

欲知暴雨如何 短信发给雨量站

西昌电业局在5处输电线路防洪重点区安装GPRS无线自动雨量站□本报记者何勤华钟美兰11月29日上午临近下班,国家电网西昌电业局检修公司输电运检副主任江来拿出手机,编发了“001”这样一条短信,发送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