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彝家新寨新面貌 拉克新村新生活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6-22 00:14 大字

本报记者 蒲建峰

距离喜德县城4公里的拉克乡民族团结进步新村,紧邻成昆铁路及通县主干道,整体地势平坦。骑着自行车向新村进发,一路都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远远望去,一排统一规划、设计的新式彝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格外抢眼。

“和过去相比,一步跨千年啊!”

“现在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寨子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日子比以前好了,这还要感谢国家啊!”村民马觉伍之站在自家院子里,向记者介绍着家里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村子里发生的变化。

马觉伍之的院子,水泥浇筑的院坝平整又干净,墙角鸡舍里的十多只母鸡正争抢着槽里的糠菜,猪圈方向也不时传来叫声。走进屋内,各个房间都布置得井井有条,沙发、衣柜、茶几、席梦思床等家具一应俱全,彩电、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电应有尽有……

参观完房间,马觉伍之热情地拉着记者要去楼顶上看看,站在楼顶,一眼望去,一栋栋整齐的红黄色小楼尽显眼底,在充满彝族特色的五彩雕饰点缀下,整个村子将现代元素与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看那边,那就是我以前的房子。”马觉伍之指着远处村子边上的几堵残墙说,“和过去相比,真的有一种一步跨千年的感觉。这一切得感谢政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马觉伍之的笑容里,透着由衷的满足和喜悦。

“如今,上学是头等大事。”

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绘有民族特色浓郁的图案,房屋造型透露着特有的彝族风情。村民阿比拉铁正在院坝里晒太阳,在他看来,新村的变化,远不止“土坯房变成砖楼房,泥巴路修成水泥路”这么简单,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前因为太穷了,很多人对读书也不重视,认为与其花钱供孩子读书,不如留在家里喂猪、放羊实在。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把上学当成头等大事。”阿比拉铁说。阿比拉铁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初中毕业后被家里送去学做电工,现在在成都每个月也有四千多元的工资。“儿子每个月都给我寄钱,我在家里养些鸡啊,猪啊什么的,生活嘛,是好得很了。”

以前村里有个别人去外面打工,被认为是“卖苦力”,不光彩。“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没事做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修这个房子还是要自己掏一部分钱的,要不是靠孩子打工,我们老两口上哪里去找?”

如今,按照“民族团结新村”,“新型彝家新寨”建设要求,通过规划建设,拟将拉克乡新村建设成为“民族地区推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村。据介绍,全村规划建设概算投入1456万元,其中,申请“两项资金”补助,地方配套整合,企业援建等720万元,群众自筹投入736万元,规划建设村民住房150户。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管道均作了修缮。还建设了集农家书屋、医疗室、便民店、科技培训,村两委等为一体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民族团结活动广场,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培育彝家风情乡村旅游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得以大力推进。

新闻推荐

凉山男童4岁被拐河北母亲24年后终寻儿归

见证这一刻。失散24年的亲人终于团聚。寻亲成功凝聚了无数好心人的心血。24年前,凉山州喜德县四岁小男孩李俊在家门口被人拐走;24年间,李俊的母亲四处寻觅,从未放弃;24年后,李俊通过各方好心人的帮助,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