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冷野猪满圈怎样出栏
消费力下降,腊肉难卖,喜德一生猪养殖专合社找出路——
□本报记者 钟美兰
3月30日,天气有些炎热,喜德县拉克乡源泉村成远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圈舍内,大小不一的家猪和野猪懒洋洋地趴着。“像这些150斤左右的猪都可以卖了,但是因为销路不好,只能留着养。”成远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成远说。
室外,泥水匠正在建猪圈圈舍,预计4月底,另外一幢圈舍将投入使用,年底该合作社的野猪家猪出栏量将达到2000头,是目前出栏量的两倍。
这边愁销路,那边扩大圈舍,为啥?
养野猪尝甜头
袁成远是凉山州最早养野猪的人之一,目前已有8年历史。
说起养野猪,原因很简单:生猪价格不稳定,常常亏本。“野猪养殖量小,受市场影响不大。”袁成远说,生猪利润在100元至200元左右,野猪放养,生态绿色,利润是生猪的10倍。
这是理论值。2008年,由于没有经验,袁成远养殖的第一批50多头野猪出栏,一头猪重量达两三百斤,肥肉居多,无论是卖毛猪还是鲜肉,都无人要,不得不半卖半送给了亲戚。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除了自家农家乐点杀的小猪养到四五十斤之外,成品野猪都控制在150斤至180斤左右。随着猪场规模慢慢扩大,2010年底,袁成远家猪野猪年出栏量达到五六百头,仅靠自家的农家乐已消化不完。“点杀的只占50%的量。”袁成远说,他筹谋着将野猪肉加工,彼时,喜德县尚无拿得出手的农特产品,若做成腊肉制品用于送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自家无加工厂,他把野猪屠宰后送往西昌腌制加工,加工费每斤3元,腌制后,两斤礼盒包装野猪肉卖到318元一盒,仅2011年他家野猪肉销售额就达180万元。
初尝甜头,2011年7月,袁成远注册成立成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算带动村民一起发展。不料风云变幻,2012年8月31日,一场洪灾席卷喜德县,猪圈被淹,养殖的野猪只剩下30多头,袁成远损失百万元,他还未来得及悲伤,就接到要参加西博会的通知。他忍痛杀了3头猪,做成了腊肉参展。“西博会期间每天都有人要下订单,可我没有货。”袁成远说,没有货怎么接单?什么时候猪场能恢复也不知。不过,参加西博会让他看到了野猪肉的无限市场。
2013年,袁成远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了20万元,重新修建圈舍,一边利用仅存的30多头野猪自繁自养,一边从外地引种。去年年底,猪场出栏量终于恢复到灾前。
扩规模寻转机
量恢复了,经济形势却越来越不乐观,农家乐消费下降,高端腊肉卖不出去,仅靠几家西昌特产店在走货。大学毕业的儿子袁星接手猪场,开始跑市场。他找了凉山州的达达超市和家佳超市,前者一口回绝,后者要了较低的门槛费。今年年初,袁野野猪肉进了家佳超市,顺应大众消费,销售价格一降再降,从313元/盒降到目前的248元/盒,并推出250克的塑料简包装。“可能我们还不够知名,达达不给机会。”袁星说,正好电信公司打造天虎云商销售平台,为企业免费制作网站,袁野搭乘这趟顺风车,开始了网上销售。
目前来看,家佳超市销售状况比特产店略好,是因为未结账,具体数据还待统计,网站销售量不乐观,只销售了5000元左右。
“现在就是愁销路,猪场还有50头野猪待宰,但是找不到买家。”袁成远说,根本问题在于量不够。
去年7月,他再次将合作社变更登记,社员从最初的5户扩大到50户,同时继续扩建猪圈,4月底圈舍全部建完,包括农户的出栏量,今年年底合作社猪出栏量可达到2000头,翻了一倍。
“量上去了,我们自己搞加工。”袁成远说,他一年给加工厂的加工费在10万元左右,加工产品和工序都简单,猪排等不宜包装都被弃用,这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利用率,若自家加工,除了可以开发更多适合大众消费的简装产品之外,肥肉和猪排都可以利用起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届时,一只150斤的野猪销售额就不止五六千元。
资金是个难题,建设最初级的加工生产线预计投资100万元。“连续两次遭遇灾难,贷款又贷不到。”袁成远眉头紧锁。
不过可喜的是,成远合作社所在的地方被列入喜德县建设的拉克乡农业产业园区,从今年开始,喜德用三年时间,将拉克乡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农旅结合、产村相融、特色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在源泉村重点实施的项目是,建设生态野猪(生猪)繁育生产示范基地和现代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新闻推荐
近日,由延长壳牌(四川)石油有限公司42名员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来到凉山州喜德县则果村美华恒才第四小学和冕山镇五合小学,开展“为爱加油益起出发”的公益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代表为同学们讲解了安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