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群众希望子女接受学前教育
喜德县学前教育,大班额现象突出。 课外活动。
文/本报记者 米赢 杨玲玲
图/喜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初春的喜德,处处充满希望。“彝族老家”的风情闪耀着新的内涵:全国彝语标准音所在地、彝族圣乍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技艺发祥和传承地。众多桂冠凝练了彝族文化在喜德的根深叶茂,也凸显出喜德加快教育发展的铿锵足音。
彝族人口占90%以上的喜德县,彝族孩子在进入学龄阶段是如何与汉语进行语言置换的?彝族学生在初次进入现代化教育门槛前遇到了哪些障碍?喜德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瓶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喜德县,就学前教育阶段彝族学龄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们的期盼和想法进行采访。
【镜头一】
接受过学前教育
语言交流顺畅,学习积极性高
今年7岁的尔古医院莫就读城关小学一年级5班,家住喜德县巴久乡巴久村,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尔古拉哈和母亲都是彝族,父亲文凭是小学,母亲是文盲,上一年级前在县城机关幼儿园学前班就读。
上学前班前,尔古医院莫说的是母语彝语,家中的语言环境也是彝语。上学前班后,尔古医院莫的交流语言就成为了两种,彝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交替使用,让这个才7岁的女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不一样的文化熏陶。
科任老师郑燕菊是汉族老师,她的语文教学成绩连续两年在同年级获得第一,她说,尔古医院莫现在的汉语表达发音很清晰,汉语表达能力和汉族同学相当,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和其他同学没有区别。今年尔古医院莫语文成绩考了98分,数学考了95分。
父亲尔古拉哈说,女儿爱讲卫生,说话懂礼貌,待人接物文质彬彬等行为习惯,相对其他同村没有上过学或者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来说要强得多。
据介绍,城关小学(县城小学)现在的困难是:由于2012年“8.31”洪灾后从高山、二半山区搬迁下来的农户较多,大量的学龄儿童涌入县城,给城关小学造成生源非正常增长,造成无法避免的大班额现象,每个班级现在几乎都在60人以上;因为编制限制,师资力量明显跟不上;教室明显不够用。
(下转A09版)
新闻推荐
小相岭杜鹃美如画程显孟摄推荐地:喜德小相岭推荐人:曾昱喜德宣传部记者星星徒步驴友花期:小相岭南坡3月至6月,北坡8月至9月“小相岭上面这段时间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几个海子边上开满了杜鹃花,穿梭在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