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日本老人的漆器情缘

四川日报 2015-01-23 11:00 大字

□本报记者 常雄飞

2015年元旦刚过,“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吉伍巫且就接到一通熟悉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声音用蹩脚的中文询问着:“我设计的东西做好没有?”原来,这是巫且的老朋友山口建次的“新年问候”。

一位日本老人,一位中国凉山彝族老人,因为彝族漆器而成为好友,成就一段难忘的跨国情谊。

一见钟情

日本老人爱上漆器

2004年,年近6旬的山口建次到成都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常年奔波在成都、西昌、喜德之间。山口对于民俗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工作之余,他喜欢上了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的彝族漆器。“漆器有很多种,但我一眼看到彝族漆器就喜欢上了,这是一种莫名的缘分。”在山口眼中,彝族漆器的色彩鲜亮,虽然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略显简单,但按照不同的比例搭配出来的花纹却有与众不同的感染力。“作为漆器的传人,吉伍巫且在喜德县比较出名,我稍加打听就找到了他。”就这样,汉语不怎么好的山口,和同样汉语不怎么好的巫且在2004年见面了。“我当时很好奇,因为很少有老外直接到喜德家里来找我,我开始以为他是来做买卖的,我们交流也比较困难。”巫且记得,这个日本老人十年来几乎每个月都会舟车劳顿来看他做漆器,一看就是大半天。

不少人看见山口频繁往巫且家里跑,都觉得巫且拉到大客户了。对于这一点,两位老人都摇头否认。山口解释说,自己的确买过漆器,但数量很少。山口每次买的漆器都放在家里当装饰品,如果有朋友看上了,他也大方送给对方,他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通过他了解到彝族漆器的精妙。

最近几年,山口对漆器的情感已经从喜欢,变成了钻研。

反复钻研

非遗文化融进中日智慧

“巫且很小就开始跟父亲学习漆器,但我不确定他是不是去钻研了工艺之外的很多东西。我感兴趣,所以我去研究了。”

说起钻研,山口那种日本人特有的严谨表情就出现了,他摸出老花镜,从包里拿出一叠装订整齐的资料,上面写着“彝族漆器研究报告(1)”。记者打开一看,上面用图文标注了很多关于彝族漆器的历史演变和艺术特点。“我两年前开始在西南民族大学学习彝族文化,主要是彝语和历史,这对我了解漆器的变迁有很大的帮助。”山口眉飞色舞地给记者“补课”,一旁的巫且却有不同看法。

原来,两老10年交情,关系匪浅,但是每次讨论到漆器的历史、图案,就会吵架。“吵架的时候,我们都急了,一个用日语,一个用彝语,双方都听不懂,但居然通过语气、肢体知道对方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得不对\’。”山口笑道。

巫且觉得自己的工艺是千年传承下来的,图案、线条这样画都是有道理的。山口则有自己的想法。“比如龙的设计。汉族有龙,日本大和民族也有龙,但都不一样。彝族的龙也不一样。我就是觉得对于龙的描绘不应该是他们现在这样,所以我根据自己对彝族文化的研究设计了一款龙的图案。”山口执着地和巫且讨论着关于彝族“龙”的图案已经很长时间了,巫且决定按照山口的设计制作一套餐具摆件看看效果。

入冬之后,彝族漆器制作基本进入停滞期,因为特制的漆在低温下很快就凝固,无法上色。巫且告诉记者,山口设计的漆器估计要到今年春天才能出炉,到时候他会把“新版”和“传统版”漆器放在一起,让大家都来鉴赏一下。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