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组织需要,我可以干一辈子” 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干部余小平□李国利 王玉磊 刘宇英

凉山日报 2019-09-09 07:32 大字

9月初的大凉山,秋雨连绵,山路泥泞,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会滑倒。

上午时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干部余小平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开始检查发射场区外围2.5公里安全控制范围的违规搭建。爬至半山腰,他站在空地上,用手在雨水和汗水交织的脸上随意抹了一把,指着数公里外的发射塔架说:“加强安全管控,确保万无一失,累点苦点也值得。”

红心跟党

余小平出生在大凉山的彝族村落,彝族名叫“尔古”,寓意为“红色的传人”。

小时候,对父亲的名字“阿育红军”十分好奇,就问爷爷:“红军是什么呀?”爷爷告诉他,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与彝族是生死之交。

年幼的余小平似懂非懂,心里却暗暗记住了爷爷叮嘱的话:“长大了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

1984年,刚满6岁的余小平和父亲在发射场边的山坡上,第一次看到了火箭直冲云霄的震撼场景,情不自禁地欢呼:“麻冲莫木几博咯(大火把飞上天了)!”

读中学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叔叔阿姨们经常来学校科普航天知识,讲述航天故事,特别是“澳星保卫战”“活烈士”“加注五壮士”等感人事迹更让余小平崇拜不已。再后来,听到老师讲中心帮助彝族群众铺路修桥、抗震救灾的故事,他心中的那粒红色种子渐渐发芽:“我也要做一名航天人。”

初心报国

大学毕业后,余小平如愿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一名航天人。

这里执行的发射任务大多在深夜,安保和疏散难度大,每次都要开展周密安全、滴水不漏的群众疏散工作。

尽管未在一线科技岗位工作,余小平却说:“安保工作至关重要。航天发射万人一杆枪,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每一次发射任务前,他和同事们都要通联当地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等数十家协作单位,各司其职、全力以赴保证发射任务顺利进行;协同800多名公安、民兵,在执勤一线日夜奋战确保发射安全;跑遍场区周边13个村庄9个山头,逐村逐户疏散群众、排除安全隐患……

2002年,余小平因在任务中表现突出,火线入党。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这位彝族汉子落了泪:“加入共产党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2011年7月27日凌晨4时许,中心正在执行北斗卫星发射任务。突然,发射场上空电闪雷鸣,倾盆暴雨随之而至,乡亲们都不愿意冒雨离开家门。

余小平深知这种事情容不得半点侥幸,必须要把群众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为此,他在雨中拿着扩音喇叭,不停地用彝语和汉语挨家挨户动员。当老百姓安全撤离出去时,他浑身湿透,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来。

秉持着航天报国初心,余小平从当初的“小余”干到了如今的“老余”。他说:“只要组织需要,我可以干一辈子。”

真心爱民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自然条件差和发展相对不足,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助学兴教、医疗扶持等工作,帮助当地乡亲早点过上好日子。

余小平主动找到单位领导,利用自己精通彝语和熟悉当地习俗的优势,成为麻叶林村扶贫“第一书记”。

发现下游村民们抢夺灌溉水的问题,他便顺着水源徒步寻找问题根源所在,最终通过加固垮塌的堤坝解决了水流分散的问题;发现乡亲唯一出行的道路常被暴雨阻断,他就协调修建一座座“便民桥”……这几年,余小平经常在一个个山头之间奔波,为贫困群众解难帮困。

一次,余小平偶然发现一个高海拔山区的幼儿园孩子们因为家贫伙食差,便连夜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上报单位。很快,上级就拨款成立了“彝海结盟教育基金”,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支持,既解决了孩子们的吃饭问题,还通过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等长效机制,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作为一名党员,能尽可能多地为乡亲们服务,就是最大的幸福。”深爱着大凉山这片土地的余小平说。

(新华社西昌9月6日电)

新闻推荐

购买车险 这些你可能还不知道

很多司机朋友在第一次购买车险的时候可能都犹豫纠结甚至是迷茫过,至于该给自己的爱车买什么,怎么买也是在往后的岁月中...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