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的100次飞行 航天人与长三甲一起追梦的故事

西昌都市报 2019-04-25 09:26 大字

江晓华和年轻同志们一起研究云图。 田鑫瑶观察炉膛燃烧情况。 林国建在指挥火箭吊装。

年的次飞行

文/图梁珂岩王玉磊

本报记者杨晓虹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

2019年4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起航。

25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了100次发射,为我国北斗工程和嫦娥工程立下赫赫战功,无愧于“金牌火箭”的名号。

25年,西昌航天从苦难走向辉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立起了中国航天史的丰碑。

失败是成功之母

扼腕痛惜中创造奇迹

1996年2月15日凌晨,在距离发射场60公里的袁家山山头,时任西昌观测站助理工程师的吕斌内心很不平静,本应该出现的火箭信号迟迟未出现,究竟是设备原因,还是……他不敢再往下想。

“当时所有人都慌了,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指挥所,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吕斌回忆,当走到指挥所窗前,看着遥远的发射场方向,仿佛有一丝红光,还未反应过来,就传来一声巨响。

事情向着他最不愿看到的情况发展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起飞22秒后撞向山脉坠毁!

那几年,正是西昌航天处于低谷的几年。失败、爆炸、紧急关机、星箭俱毁……这些字眼一次次冲击着西昌航天人的心理防线。

所幸的是,西昌航天人没有被挫折击败,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他们意识到,粗放的发射模式不是前进的方向,单纯的经验主义不能保证每一次成功。于是,西昌航天人卧薪尝胆、总结规律,与航天工业部门共同建立了“双五条”归零标准,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条创造奇迹的“天路”。

还是那个袁家山,如今,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站里的指挥显示系统趋于完善,国产自主可控改造也基本完成,设备的可靠性越来越高,制度机制越来越完善,大家执行任务的信心越来越足、干劲越来越高涨。

“失败是成功之母,经历过失败,才觉得成功的宝贵。”吕斌说,“现在,我们可以保证,火箭飞到哪,我们跟到哪。”

长三甲的每一步

都有我们的陪伴

经历过全部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的人,中心有很多,其中故事最多的,江晓华算一个。

江晓华是中心的气象专家,1987年参加工作,无论有没有发射任务,他每天以实时发射准备的态度,严谨细致观看云图、判读数据,日复一日干了32个年头。

时至今日,江晓华仍对2011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记忆犹新。当时,距离发射窗口仅剩半小时,场区突发强雷暴天气。江晓华说:“从发射前半小时开始,我们每隔10分钟向任务指挥部预报一次场区未来10分钟的天气情况,一共报了3次,但结果都一样:8公里范围内有强雷暴。”

凭借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数十年气象工作经验,江晓华沉着冷静,准确发布了超短时临近预报,寻觅到一个短暂发射窗口,为指挥部发射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长三甲火箭在雷电间隙中成功发射。

去年某次任务前,江晓华的胸口出现了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大家都劝他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但他却坚持一定要在一线保障。

为了做好气象保障工作,他提前1个月组织所有预报员分析历史天气,进行气象数据统计整理,深入研究发射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规律。不负众望,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再次直刺苍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就是一块砖

为航天事业护航

1994年出生的田鑫瑶,对于火箭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心存敬畏。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火箭发射,长大了到发射场为火箭护航,说起来,也是一种缘分。

田鑫瑶是发射场系统的锅炉操作工,说简单点,是烧锅炉,说复杂点,他们为火箭、卫星测试厂房的空调提供蒸汽,确保温度、湿度达标。

任务期间,每天要烧6吨煤,全是他们一铲一铲装到小推车里,再一车一车运到锅炉房。锅炉组的三个人,三班倒,确保了蒸汽24小时不间断供应。

今年3月8日凌晨,正是天链二号01星发射的关键阶段,锅炉房突发意外:水冷壁管炸了!

“锅炉能弹开的口子全都弹开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田鑫瑶还心有余悸。为了保证蒸汽的供应,三人当即分头忙了起来。一人负责洒水降温,从凌晨2点忙到下午2点,才将锅炉降温完毕;另外两人与时间赛跑,运了12车,将近4000斤煤,运煤、生火、调试阀门、并压……原本正常开机需要4个小时,他们硬生生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紧急开机。

事实上,烧锅炉除了是个体力活、技术活,还有几分危险。一次任务中,就发生了出渣机链条卡死的故障。

他们找来抽水泵,把1米6深的渣水抽到只剩半米,然后二话不说,脱掉衣服裤子就跳进渣坑池里,用手摸索链条,找到故障所在。2个小时后,链条清理完毕,他们一个个却变成了“黑人”。

“洗了好久才洗下来。”田鑫瑶笑着说。笑容中,透露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对航天事业的忠诚。

正如田鑫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都是航天事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每个岗位都能散发光和热。

努力向前奔跑

我们都是航天追梦人

说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绝活哥”,不得不提的,就是吊装指挥员林国建。

所谓吊装,就是从测试厂房将火箭水平运送到发射场,再进行翻转、起竖,将火箭吊装对接在发射台,最后完成星箭对接的过程。

对于吊装操作手来说,稳定、精准是基本功。传统的训练手法包括使用吊车吊物定点到位、走S型(中间有障碍物)和吊筷子。这其中,吊筷子是最难的,“因为太轻了,晃动又大”。

最开始训练时,在地上画一个圈,把啤酒瓶吊到指定位置。后来,圈慢慢变小,从一开始的直径30厘米到20厘米,再到10厘米,现在最小范围达到5厘米。

后来训练逐渐增加难度,直接把一根筷子系在缆绳吊钩上,从放入圈内到放入瓶内。林国建则成了这项绝活的拥有者——从13米高空“吊筷一次入瓶”。

这背后,他几乎利用所有空余时间苦练这项硬功夫,1次不行就100次,1天不行就100天。

凭借这一手绝活,林国建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直接从操作手提拔为指挥员的第一人。

“1994年我来到发射场,一路走来,长三甲在成长,我也在成长。追梦路上,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林国建如是说。

新闻推荐

航天城西昌亮相《天天向上》 家乡的美景美人美食刷爆朋友圈

“彝族女儿”吉克隽逸介绍家乡的美食。节目播出后,西昌再次登上热搜榜。西昌的美食烧烤。家乡的美景美人...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