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村民一天到晚在忙啥? 喜看书夫村民一天的生活,感受彝家村寨巨大的变化
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村里红白喜事都吃坝坝宴、桌桌餐。 养鹅产业是书夫村新发展的“短、平、快”产业。
文/图袁建新杨新智
坐落在西昌市最南端的黄水乡,有一个彝族聚居村——书夫村。2015年,当笔者第一次来到书夫村时,这里还是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网的“四不通”村落,村民们过着刀耕火种、为一日三餐发愁的日子。
几年来,经过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战,彝家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和村民们共同经历和见证了这一沧桑巨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村民们一天的幸福新生活吧。
宽敞村道直通家门
村民主动出门挣钱
25日早上9点,书夫村脱贫户莫史惹和李尔呷驾驶着两辆面包车行驶在宽敞的村道上。莫史惹自豪地说:“在各级党组织的帮扶下,我家实现了脱贫。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我也买辆二手汽车,跑跑运输。”昔日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一条宽敞、平坦、笔直的柏油马路,道路修好后,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里今年增加了5辆小轿车。
路上,村民王尔且正带着十多个人从村里走出来,他告诉笔者:“现在外出务工收入比较可观,我与西安一个工厂老板联系好了,带着人去厂里上班,一个月一个人可以挣到4000元钱,比种田强多了。”今年,书夫村有序向外输出劳务达300人,村民们自己主动出去赚钱,代替了过去“等、要、靠”的日子。
上午9点30分,笔者来到村民陈次略的新家。一进屋,陈次略就像导游一样给大家介绍起来:“这个房子是钢结构的,非常结实,上次地震,一点事都没有。儿子和媳妇都在上海打工,一年可以挣回5万元。这是儿子过年回来安装的地板砖,这是闭路电视,床是席梦思的,厨房和卫生间也是分开的,做饭既可以用电,也可以用沼气,卫生间还是水冲式的。”
早上10点,去新村点。新村点道路两旁有一棵棵柿子树,柿子树上果实累累,一个个火红的柿子宛如喜庆的小灯笼吸引着路人的目光。穿过柿子林,是一幢新颖别致的小洋楼,79岁的杨阿牛老阿妈住在楼下,73岁的丰拉侨老阿妈住楼上。
远远地,阿牛老阿妈就迎了上来,硬是塞给笔者一把糖。老阿妈虽听力不好,视力也不好,但头脑却十分清醒,拉住笔者老泪纵横,“我活了快80岁了,原先都住在山上的毛草房里,真没想到现在这么好,不花钱就能够住上楼房,不仅看上了电视,还用上了电话,啥子都有了,日子过得比糖还甜,真是瓦几瓦!”
走上二楼,丰拉侨老阿妈百感交集,边擦眼角边说:“3年前我就是该走了的人!以前穷得很,也不懂科学,生病了就做迷信。现在国家的医疗条件这么好,我3年前生病住了院,花了1万多元,新农合给我报了账,我自己只出了1千元不到。现在病也好了,再活10年没有什么问题。”
听着两位老阿妈的话,笔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过去几年来,书夫村的村民们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用勤劳的双手,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分享脱贫成果的红利。
上午10点30分,村民沙子呷一家人正在照全家福。笔者问,年都过完了,咋现在才来照全家福?沙子呷回答说,他家帮扶干部是西昌市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杨曼玲,小杨非常关心他们,嘘寒问暖比亲生女儿还亲,平时有事不能来,都要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在得知沙子呷有高血压时,她还专门在网上为他选购了一台自动测压计,沙子呷也把小杨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过年时小杨有事没来,今天小杨来了,正好补照一张全家福。
家家搞起了产业
文明新风吹进村
春季绿油油的烤烟地是书夫村里别样的景致。上午11点,丰尔拉和家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整理烟地,“去年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我种了10亩烤烟,收入5万元,家里的生活一下就好起来了。今年我扩大规模,种植20亩烤烟,争取有个大丰收。”
紧邻着烟地的,是书夫村的千亩果桑基地。果农李尔坡指着树上的桑葚说:“这是无公害绿色有机果,今年雨水好,结得比较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树上有桑果,树下有鹅叫,养鹅产业可是书夫村新发展的一个“短、平、快”产业。全村共饲养1.5万只肉鹅,还没出栏,就与西昌和德昌的鹅贩子签订了销售协议。
中午12点,村民沙次聪正在为儿子办结婚宴,前来参加宴席的村民丰尔古高兴地告诉笔者:“以前赶礼赶不起,家家搞攀比。现在好喽,有了村规民约,红白喜事都吃坝坝宴、桌桌餐,送礼最多不超过两百元。”
12点30分,笔者遇到义务巡山老党员丰子符,他手指远处一片森林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那里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搬下山来后,把老房子拆了,全部种上了果树。我现在老了,能做的事就是守护好这片森林,保护好生态资源,为子孙造福。”
干部做事有劲头
读书看病有保障
下午4点,村委会会议室,村支书李尔跑正在召开书夫村冷水养鱼+生态旅游项目的研讨会。便民大厅里,年轻的后备干部丰子呷正热情地为群众办事,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他经过熟悉电脑的人传帮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电脑,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老支书马正宁时不时要来村委会转一转,看到年轻干部一天天成长起来,他欣慰地说:“以前我最担心年轻人做不好村里的事,现在我看到村里这两年来巨大的变化,可以放心地把接力棒交给他们了。”
下午4点30分,村幼教点里的孩子们放学了。一群孩子背着书包走在回家路上笑着说着,来接他们的家人跟在后面远远看着。正是有了“控辍保学”和“三免一补助”政策,很多差点失学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校园,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晚上7点,村民丰子跑吃完饭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他告诉笔者:“我把几个孩子供养出来,烟草公司奖励给我家一台40英寸的大电视。过去因为供3个孩子上学,家里很贫困,大家都看不起我。现在我的二儿子丰子古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木里县的烟草公司,三女儿考上了湖北的警官大学,四女儿在南宁中学读书,成绩非常好,经常拿奖学金,大儿子也成家了,养了40多头山羊,每年收入可观,我现在成了村里最有面子的人。”
一路走着,一路看着,每家每户的变化,让人倍感欣慰。大家都相信,有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有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真帮实助,2020年书夫村村民一定会和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小康社会,过着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买了商业保险的驾驶员都知道,一般来讲三者险交通事故绝大多数是车辆发生意外或驾驶员操作不慎造成的,正常情况下都能得...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