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收入增长8倍西昌旅游发展成效喜人 市人大常委会为西昌全域旅游发展助力
西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开莲、副市长杨收作一行对安哈镇等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
文/图本报记者李春
2月21日,由西昌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牵头,组织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专家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安哈彝寨长板桥村乡村旅游发展、海南乡乡村民宿建设、邛泸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西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开莲,副主任张勇、马成贵、丁勇参加调研,副市长杨收作陪同调研。
成效喜人:西昌旅游收入10年间增长8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持续发力,成功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第三产业首位支柱。
据统计,2018年,西昌市接待游客2250万人次,10年增长4倍;旅游收入235亿元,10年增长8倍;酒店床位7.2万张,10年增长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3:1转型为3:2:1,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西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体闲农业与多村旅游示范市、最中国生态城市、中国旅游城市榜20强、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等60余项国家级品牌荣誉。
走一路、看一路,调研组对西昌旅游发展喜人的成效给予肯定。
目前,西昌在旅游发展工作中,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旅游品牌建设,实施了一批文旅项目群,联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在全面提升景区品质中,投资6.5亿元,实施邛海国家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十大工程等;并推动“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建设,投资40.3亿元推进建设邛海——安宁河“河湖公园”及安宁河“农文旅”生态长廊西昌段一期工程等;深入推进“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农业”、“旅游+服务业”、“旅游+生态”成效显著;而全市在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中,特色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全覆盖、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发展旅游新业态等工作也上了新台阶;旅游接待能力得以持续提升,从城市到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产品形象大大提高,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接待宾馆酒店民宿近2000家,床位约7.2万张。其中高端度假酒店3000张,星级酒店2000张,文化主题饭店8000张,舒适型酒店10000张,中档型住宿设施20000张,绿色环保低碳住宿设施28000张,汽车自驾营地及帐篷营地1000张。
合理建议:打造“七彩西昌阳光水城”旅游城市品牌
围绕如何深入促进西昌旅游发展,调研组一行每到一处,都围绕游客中心、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智慧旅游、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乡村民宿建设的情况,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作了详细了解;并就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对推动西昌旅游跨越发展、转型升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认为,在促进西昌旅游发展中,全市要围绕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目标,搭建深化合作、共赢发展的桥梁纽带,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引进建成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建成邛海——安宁河“河湖公园”及安宁河“农文旅”生态长廊西昌段等旅游惠民工程;并催生一批可持续活动的品牌。
高品质打造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邛海国际帆船赛、环邛海自行车赛、全国轮滑赛等体育赛事,高质量举办火把狂欢节、邛海国际诗歌节等系列文化活动,争取全国性会议在西昌召开,持续提升西昌旅游影响力;通过邛泸景区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打造文旅康养融合的民族风情文化体验、生态文化发现体验、知青文化发现探索之旅、南方丝绸之路发现之旅、重走长征路发展之旅、长寿文化发现之旅“六大”文旅产品体系;并在同城化发展中,联动构建五大旅游圈层,实现德昌、西昌、冕宁同城化旅游互动发展,以“3+6西昌经济圈”推动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逐步成为大攀西(攀凉雅)旅游发展核心增长极,构建川渝滇黔旅游商贸圈,以空中航线直达的北上广深等空中走廊城市作为拓展客源地;并实施好全域旅游战略,持续强化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构建三次产业相融互动、多种业态竞相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以打造“七彩西昌阳光水城”旅游城市品牌。
新闻推荐
养生正当时本报记者李善鸿1春季养生要营养均衡并注意锻炼身体春天,一切都会恢复,阳气会升起,大家...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