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林开伦:记录故乡16年 给自己的村庄写本书
老乡们一边在田间忙碌,一边和林开伦“拉家常”的影像,都被“放进”了画册。 迎着新年的阳光,林开伦希望自己编著的画册《林家河心记忆》能够给村民带去欢笑和回味。
老兵林开伦:
记录故乡年
给自己的村庄写本书
16
林开伦今年75岁。刚刚过去的2018年,他制作了一本名叫《林家河心记忆》的画册,并花费一万元印制了两百本,赠送给了许多林家河心的村民和西昌市的一些文化单位。
这本看起来有些简单粗糙的画册,共54页,包含302张照片,收录了345位乡亲邻里的面孔。
他力图在书中呈现故乡西昌市西乡乡三百村1组的乡村生活。书中,有村里男女老少的肖像和生产、生活、休闲的各种场景,以及他的文字叙述。这是他用16年的时间,不停记录故乡点滴,所积累下的一份乡愁。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林家河心记忆》共有27个章节,第一章是林开伦青年时期和村民们一起建设村庄的历史故事;第二章是“林家河心的男人们”,其中记录了勤劳致富的林开发、搞水电工程致富的林刚三兄弟、打工族的“领头羊”林天文、青年藏书爱好者林天定等人的故事;第三章里有种草莓致富的高发惠、养猪专业户徐林等“林家河心的女人们”,她们既要创业致富,又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孩子,是林开伦心目中的“半边天”。余下各章,记录了村里的农事活动、抗洪救灾、青少年教育活动等,还有村里的一草一木、务农工具,都是林开伦熟悉的人事和风物。
“虽然自己仅有一个初二年级的学历,但对记录历史的意义有一些肤浅的认识……我留下的这些文字和图片,作为林家河心一段时期的历史记忆,相信会有一定的价值。现经整理成册,也谨以此作为我对林家河心亲人们的一份礼物纪念。”在传统的乡村生活离时代越来越远的今天,林开伦觉得自己能为故乡做的,就是把他所看到并了解的村庄记录下来。
“林家河心”在哪里?
所谓的“林家河心”,其实就是西昌市西乡乡三百村1组。距西昌城区约7公里,是背靠福隆堰尾段与团结河汇合处,东临团结河中段的一个低洼地带。如果你不是那里的人,或者没去过那里,打开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
然而,每个人都有一个生于兹、长于兹的故乡,试想,如果有一本书,你翻开它,内页里工工整整地把你的祖辈、父母、邻居、小伙伴的照片一字排开,还有那些你听大人说起过,或是亲身经历过的事,都被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记录在案”,你会不会被惊喜或感动?
《林家河心记忆》就是这么一本关于故乡和回忆的画册,没有出版社,没有定价,没有责任编辑,也没有装帧设计师,全部工作和经费都出自林开伦。
当“乡土”这个词越来越少出现在人们的语境中的时候,为何已至耄耋之年的林开伦却乐此不疲地试图用文字和画面寻找并留住故乡的风物、人事和记忆?
1月26日早晨,天气晴好,我带着心中的疑问和林开伦老先生的好朋友——川兴中学教师王仁刚一起来到林家河心。早就在家门口等待的林开伦笑容可掬又精神抖擞。
推门而入,垂垂累累的炮仗花从祖屋二楼攀援而下,桂圆树、李子树、竹子、桃树、梨树、红香椿在阳光下葳蕤生长,尽情舒展枝叶,一小片菜地里长着花芽菜、红油菜、莴笋,时不时还有阵阵兰花香味扑面而来,春色满园,院子里清洁明亮,举目四望,远山和河流清晰可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不可能没有感受。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的西昌大桥区八甲乡(现开元乡)民改工作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林开元是林开伦的胞兄,受到刻苦好学的哥哥的影响,林开伦也一样喜欢钻研书本,不仅如此,他还喜欢用文字和画面来记录见闻和抒发情感。
早在1964年,他在村里组织自己所在的村民大队青年学习政治时事,学雷锋、开荒种地、办文化识字班时,就习惯于在闲暇时间里把劳作、学习的景象用漫画“重现”在纸上,并配以文字说明,收藏起来。这个习惯一直跟随他多年。
1968年,他参军入伍,复员后谋职于西昌市人民武装部,后转职到西昌市文化体育局(现西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工作。退休后,由于有从事新闻报道的功底,他继续执笔宣传家乡,在《凉山日报》《凉山城市新报》上发表了百余篇稿件,报道乡土英雄人物事迹和村组及周边少年儿童关爱活动,还被《天府老年体育报》和《邛都老年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不怕“尬聊”和“冷场”的寻访
2002年起,退休的他带着一个用400多块钱买到的傻瓜相机回到故乡林家河心,一面维修祖屋,一面开始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初,他是想拍下村里一些年迈老者的肖像,给儿孙辈留作纪念。后来,没事的时候,走在田间地头散步或闲逛,看到有意思的场景,也会拿起相机拍上几张。再后来,变成挨家挨户地寻访记录。原本几张简简单单的照片,变成了如今一本完整的画册。
“西乡乡三百村1组是一个土地面积200亩,有87户人家、302人的村庄,说不上大,但也不算小。”林开伦说,“打算制作画册的时候,在闲聊中得知,有的村民早已过世;有的村民很有出息,在各行各业做得风生水起;有些村民的子孙后代已迁居到大城市发展。虽然都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我看来,这却是林家河心的传承和延续,不写下来,不编出来,好像对不起自己。”于是,他寻找到了一些历史资料,之后,又开始了漫长的走访。
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林开伦只能用电话联系到他们,用微信采访、传图。留在西昌的男女老少,分散在市区和各个村镇,林开伦挨个寻访,近的地方,步行前往,远一点的地方就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去。一些原来住在林家河心的村民,搬迁到了更远的地方,林开伦去一趟不仅要转几次车,还要步行很久才能到达,而且,去村民家中探访,不能只去一次,有的村庄和农户,他寻访的次数多达七八次。
其中的费用,全部由他自己支出。“夏天走出一身汗,冬天冷得直打抖”,但林开伦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一本书奔波了16年,这条路上的酸甜苦辣,林开伦泰然处之。
“总的来说,老一辈人对村庄的感情更深,探访时也更加配合。有些年轻人不认识我,起初持怀疑态度,不愿对我掏家底、说家事,打电话过去,讲不了几句就忙着挂。有的人不理解,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花钱做这些没用的事。(紧转18版)
新闻推荐
愉快而又无忧的寒假生活就快要结束了。因为过春节的缘故,不少孩子的心都玩“野”了,虽然寒假即将结束,但孩子们还是沉浸...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