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的年味 是奶奶的味道

西昌都市报 2019-01-31 08:13 大字

米花糖。

是奶奶的味道

有人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什么都可以忘却。但我始终认为,这要看那些人和那些事在心里扎根的深浅。

有些人有些事,即使年代久远,也依旧在。

我记得,在奶奶生命的最后,她慢慢地将她生命中的人一一忘记,连她最宝贝的我爸也没有例外。最后忘记的,是我。一直记得的是最爱她的三哥和三嫂。

这让我至今好奇,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找老一辈人打听,都说是少有的好人。即使在爸爸不多的儿时记忆里,他们也是最可爱的大人。

细算起来,奶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3年9个月了。可是,我常常恍惚,还在昨天。我经常梦见她,梦里都是从前与她朝夕相处的场景。

每年,春节越近,我就越想她,想念她为一大家子准备各种美食时忙碌的身影:准备玉米壳、和年糕面、熬制汤圆心子、砌米花糖……样样鲜活。

从收集玉米壳到做成年糕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

老一辈人,是从物质稀缺年代过来的。那时,没有什么是现成的,想要好吃的只能自己做。比如延续至今的年糕。

年糕,因为颜色红润,被我们喊作红糕。以前,为了做年糕,奶奶早早就会在收玉米的时候,小心剥下一张张完整的玉米棒的外壳,然后收好,等快过年的时候备用。

年糕看似普通,其实有门道。首先,做年糕的面,是很有讲究的。要将糯米、干红薯混在一起打成粉,加入水与小麦面粉和在一起。同时要讲究各自的比例。奶奶曾边和面边跟我说,糯米太多,做出来的年糕过软,不好拿,口感也不好。如果糯米过少,年糕就会过硬,拿是好拿了,但也会影响吃味。

奶奶除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还有一双巧手。她揉面时,总是不急不徐。面团儿只要经她揉捏,都会服服帖帖。无论是做年糕的,还是包包子的,那画面让人赏心悦目。

和做普通糕点不同,做年糕有一道相对麻烦和考手艺的步骤——熬糖油。是要将红糖和菜油放在锅中熬制,直到香味扑鼻变得粘稠,然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年糕面进行搅拌。

每一道工序都得讲究,如果拿捏不到位,年糕的口感就会受影响。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会帮着奶奶打下手,比如将玉米壳洗干净备用,然后试着包一些我喜欢的年糕造型。

从上锅蒸到蒸气冒出得越来越多再到最后出锅,大概要4个小时。奶奶说,上气之后,要用小火慢蒸,蒸得越久,颜色越好看。其实,用不了4个小时年糕就可以完全熟透。为了给我们解馋,奶奶会拿出一个还没完全上色的让我们先尝尝,我们就心满意足地边吃边等着它颜色变得越来越红。

从糯米打浆到汤圆成型最怀念纯手工的味道

有奶奶的日子,家里的汤圆粉,都是她亲手制作的。

每年,奶奶会早早嘱咐爸爸买好糯米。过年前,奶奶用水将糯米洗净浸泡,然后打浆,再将糊状的糯米粉分成小团晾晒。晾晒的簸箕奶奶总会反复清洗,她一辈子都是一个爱干净的体面人。西昌常年大太阳,也为各种晾晒提供了天然的好条件。当糯米团逐渐变干,奶奶会走到簸箕前,将其掰成小块儿装进纯白色的布口袋,方便存放和使用。

汤圆好不好吃,关键还要看汤圆心子。

奶奶做的汤圆心子和市场上卖的不一样,里面有花生、核桃、红糖和苏麻。其中苏麻最点睛,它是紫苏的种子,是我们家人的最爱。做汤圆心子的时候,我能帮的只有剥核桃。

当食材备齐之后,奶奶会分开将其炒香,因为各个食材所需的火候不一样,不能一锅炒。炒香后去除多余的皮,然后捣碎放入炒好的糖油里搅拌出锅。糖油的做法和做年糕是一样的。这样的汤圆心子,即使是在冰箱不普及的年代,也能在常温下放很长时间。

不过,我和哥哥口味略有不同,吃面要放一大勺猪油的他喜欢在做好的汤圆心子里放捣碎的猪油渣。所以心子做好以后,奶奶会留一些单独放上油渣分开储存。

大年初一的汤圆,包入自制汤圆心子,甜、香、软糯,吃一口还想第二口,回味无穷。

从蒸米饭到米花糖切块制作过程就是一部美食片

在众多自制美食中,米花糖在我看来是最有故事的。因为,它的制作工序更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奶奶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爸爸来当主力。单看制作过程,我都可以看很久并乐在其中。

家里,爸爸是最喜甜食的,也是我从小到大最崇拜的人。她和奶奶一样,有生活的智慧,也有一双灵巧的手。

做米花糖时,爸爸与奶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总能让人看到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做米花糖,首先要将米蒸熟,然后晒干,再拿到油锅里炸熟并将其放在一个形状方正的模子里备用。到这一步,香脆的爆米花就已经出炉了,而米花糖只完成了一半。

紧接着,是熬糖,糖选用的是做糖人的青糖。青糖熬成膏状以后,爸爸将其均匀地浇在事先炸好的米花上。这个过程中,爸爸还会挤出时间为我和哥哥做几个小糖人。从浇糖开始,几乎是爸爸的表演时间。下一步,他将米花和糖搅拌均匀,并用一个特殊的工具将其刮来与模子一样平整并将其拍打压实,有点像砌墙。等米花糖成型以后,爸爸会小心地取下模子,用刀将其切成适合食用的大小。

小时候,一旁的我,觉得奶奶和爸爸身上仿佛有光,让人崇拜。奶奶不在了以后,每年春节我们都会说起她做的年糕、汤圆心子和米花糖,想念它们特有的味道,但也不再做了。一来,不再是那个味儿,二来,也没了那个心思。奶奶是一个为了生活质量,愿意去花心思的人。尽管,她朴素节俭了一辈子,但在不铺张浪费的前提下,她总是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爸爸说,困难时期,奶奶带着5个孩子,也没让任何一个挨过饿。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为我做过布偶、香包、花棉袄,还给我的布偶做过衣裳。每年春节,因为她,家里格外有过年的气氛。

如今过年,奶奶成了我最想念的年味。

本报记者李瑞

新闻推荐

破解施工难题 加快交通建设

调研组一行开展现场调研。本报讯1月18日,西昌市政府副市长肖斌带领市交通运输局、市审计局、樟木箐乡政府相关负...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