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湿地 借生态资源 显综合效益

西昌都市报 2018-10-23 08:31 大字

邛海湿地已成为西昌的“金字招牌”。本报记者 钟玉成 摄 每逢节假日,邛海湿地公园里游人如织。本报记者 钟玉成 摄

本报记者丁有为

相信每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昌人,都看到了、感受到了“黄金十年”邛海的蝶变。不论是生态效益、品牌效益、经济效益、示范效应,还是社会效益,这颗高原明珠都是让西昌人骄傲的底气。

加强邛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生态效益凸显

对于西昌来说,邛海是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邛海的多姿,得益于凉山州、西昌市对生态文明的理念更新,以及生态保护的持续投入。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邛海曾遭到过度开发,围海造田、围海造塘、填海造房导致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邛海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邛海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西昌城市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痛定思痛,凉山州、西昌市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邛海对西昌可持续发展、打造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在四川省、凉山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凉山州林业局从项目和资金给予倾斜,西昌市以创建国家湿地公园为抓手,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邛海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邛海湿地保护工程分六期进行建设,从2008年开始规划,2009年起步建设,历时近6年时间,持续投入近50亿元,实施2万亩湿地恢复工程。

总体来说,邛海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分为五大工程。首先,对邛海流域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整合工程项目,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邛海周边可视范围植被恢复工程,累计实施人工造林6666.7公顷,封山育林4133.3公顷,通过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邛海流域林地达到25333.3公顷。

其次,同步实施入湖河流治理。综合治理东河、西河、海河、鹅掌河、小箐河、官坝河等邛海入湖主要河流,治理水土流失307平方公里。

紧跟着是实施邛海截污治污工程。邛海沿岸建成46公里的截污管网,建成日处理2万吨污水和50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各一座,建成西昌市民族中学、川兴中学、俊波中学、月亮湾景点、小渔村景区、青龙寺景点独立污水处理设施,在环湖五乡一镇建垃圾池150余座,消除了周边生产生活污水对湖区的威胁。

四是实施净水工程。过去由于邛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浮莲、水白菜等大量滋生,每年打捞水葫莲、水白菜约1万吨,各类垃圾约1000吨。通过工程建设,在原有池塘沼泽基础上人工种植17种、500余万株水生植物,恢复邛海水生植被533.3公顷,从而改善邛海水体质量,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功能,为水鸟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居场所。

五是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恢复湖泊湿地水域和其它湖滨带湿地生态景观1067公顷,恢复生态河堤30公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消除农业对邛海的面源污染,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切实抓好邛海水域周边畜禽污染养殖场关停退养,同时推行洁水健康养殖、集约生态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恢复邛海水环境健康,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天然渔场。2016年全年,邛海流域地表水质量达到Ⅱ类标准,邛海周边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类标准。

砥砺十年,西昌终于让邛海湿地体现出“自然、生态、和谐”这一主题。邛海湿地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中粉尘,并放出氧气,有效调节大气组分和净化空气、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邛海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鸟类、鱼类、两栖类动物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另外,邛海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有效调节西昌局部小气候。

经长期监测,邛海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湖水水质稳定在Ⅱ类,空气质量和噪音监测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有效缓解城市“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邛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保护。目前,邛海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区域鸟类有27种,分属7目8种;维管植物有105科238属366种,鱼类有20种,分属5目8科20属,其中邛海红鲅、邛海白鱼和邛海鲤3种鱼为邛海特有种。2014年,邛海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21个“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之一。邛海湿地成为西南地区特有的封闭与半封闭湿地,因物种资源丰富,还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天堂”,获得“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四川省十大最佳资源保护点”等荣誉称号。(下转06版)

新闻推荐

“西马”激起健身热潮 带动运动品牌需求提升

西昌市民参加“西昌马拉松”对专业跑步装备要求越来越高。本报记者钟玉成摄跑步装备放置在显眼位置。本报记者杨...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