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为抓手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西昌大地落地生根 ——西昌市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探索实践调研报告
中共西昌市委常委、副市长郑喜平
根据市委“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问计、大开放”活动的统一安排,由我牵头组织成立了《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西昌实践》课题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个别交流、召开座谈会、向专家咨询等方式,对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的西昌经验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借鉴“他山之石”,我们一行还专程赴浙江进行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尝试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
(一)全国“百强县”的经济体量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6年“一办三创”以来,我市坚持一年一个发展主题、一年实现一次跨越,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头雁”。民族团结和睦,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民族乡镇脱贫攻坚、教育卫生及基础设施等建设,进一步缩小了民族聚居乡镇和近郊乡镇的差距,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81.44亿元,是2007年的3.83倍;地方财政收入41.06亿元,十年间增长2.89倍。民生加快改善,成功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教育、卫生、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民生短板、历史欠账,解决存量债务46.84亿元。群众获得感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分别达到34025元、16323元,是2007年的3.1倍和3.8倍。全市一季度农民平均收入4874元,增长达9.28%。这些成就的取得,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
(二)优质特色的农业产业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以“853”战略带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①发展“八大支撑”产业,建设优质水稻、玉米制种等8个万亩优质产业基地。②打造以花卉、葡萄等为主的5大现代农业园区。③建有3个农产品加工、物流、电商园区,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①打造“乡村十八景”,呈现月月有节的观光农业产业。②加速康养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改造农村敬老院7个,建立民办养老服务机构5个。③建成礼州镇田坝村等20个村级电商点,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被命名为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市。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提供了持续持久的内生动力。
(三)逐步构建的现代农村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打出一套“组合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开展“三清五建一覆盖”专项行动,覆盖全市所有村的深化“党旗飘扬安宁河畔先锋示范行动”,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了覆盖所有乡镇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建立了“西昌格格”治安巡防队伍,得到中央综治办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率先创新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施了“两违一毁”、扫黑除恶、“三强”整治等专项行动;围绕感恩奋进教育,开展“谁不说咱家乡好”文艺竞演;开展红黑榜、“四好村”建设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也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西昌市40个乡镇(含托管乡)分为三类:城郊及经济发展较好乡镇10个,二半山区及坝区乡镇14个,山区民族乡镇16个。近年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随之推进,我市乡村建设、道路、沟渠、水网、安全饮水、村活动阵地、一村一幼、村卫生室等民生工程建设、产业发展较好。二半山区及坝区乡镇种养殖业或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好,实施了人饮、农发、小农水、土地整理、节水灌溉、山溪河综合治理等系列民生工程,安全饮水覆盖率90%,有效灌溉面积65%。
(二)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情况。从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6亿余元对全市新农村进行建设。2017年在全市选择7个村启动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今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选择8个村进行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先行先试,要求实现“七有三好”的总体目标,率先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西昌经验”,之后每年创建一批,力争10年内,全市90%的村民就近就地入住生态文明幸福美丽乡村。
(三)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中的短板。一是乡村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五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精深加工还有较大差距,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乡村规划起步较晚。2013年开始逐步开展乡(镇)规划编制工作,2016年分期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乡(镇)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但村庄规划编制进度较为缓慢。三是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很多村集体没有收入,公益建设项目如水利、生态广场、道路清洁卫生只能靠有限的财政支撑,影响了生态文明村建设。四是村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多数村庄没有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农户仍然使用旱厕,农村生活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处理,有22个村不通光纤、不通无线通信。五是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我市农业八大支撑产业呈现一定规模,但缺乏精品意识,科技含量低,现代农业精品园区欠缺。蔬菜、水果采后处理相对滞后,品牌建设有待提高。
(一)坚持规划引领,制定高标准村庄规划。先行编制完成《西昌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战略规划,确定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和2035年的发展愿景,明确总体规划刚性指标约束力。提升完善全市城乡、土地利用、环境保护3个主要空间性规划,以及交通、林业、水利等30个专项规划,构建以总体规划为龙头的“1+3+N”规划体系。分类引导编制各村庄建设规划,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等要求,统筹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电信、燃气、消防等基础设施布局,尊重乡风民俗,规划保护好村庄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连点成线、成片,推动形成精美村庄、特色村庄、美丽新村等系列规划。
(二)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八大支撑”优势产业,推进安宁河谷“农文旅”生态走廊、成凉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樟木“万亩四季花果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使城市和乡村融合互动起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对边远山区难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空壳村,探索在城镇划拨房屋等资产,通过经营获取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聚焦整体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示范村。结合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示范村。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整理的增减挂钩。抓好进村入户道路建设,形成环线路网。统一设计具有川西或民族地方特色的多种户型,形成村内较为统一的建房风格。融合现代理念和高品质追求实施旧村改造和旧房利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农村垃圾处理,通过纳入污水处理管网或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抓好农村污水处理。推行大树、名树进村,形成景观和生态效益;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实现村庄与田园相融、自然与人文和谐,每个村庄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村级治理。深挖红色、廉政、历史、乡土等农村文化,分类建立文化馆,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利用好新时代乡贤文化,带动村民提升素质。加强村“三资”管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四好村”创建工作,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用好用活乡村网格、西昌格格等综治名片,充分发挥红黑榜作用,做好文明户创建工作;加大禁毒防艾宣传和打击力度,实行群防群治,确保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五)强化组织保障,合力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明确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各级任务、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对接,合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简化、优化程序,加快发改立项、规建报备、财政评审等环节的进度。加大对各职能部门和乡镇的考核力度,将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落实责任,传导压力,确保生态文明示范村打造一批,成功一批、示范一片、带动一片。
课题组成员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政法委、市委农办、市发改经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规建局、市城管局、市能源办。
新闻推荐
张飒现场指导种植技术。守望果林张飒文/本报记者孙文婧图由张飒提供临近十一...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