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老翁周学明20年捐献文物500余件 其中一套大理国时期的火葬陶罐十分珍贵

西昌都市报 2018-07-25 09:42 大字

周学明捐赠的火葬罐(左起姜先杰、张正宁、周学明)。 周学明展示大理国时期的火葬罐。

近日,西昌市文管所收到一批捐赠文物,共计18件。捐赠者是来自西昌市西郊乡长安村钟官坡的农民周学明。今年66岁的周学明,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跟随凉山州博物馆黄承宗先生等到全州各县市,开展地方文物调查,对地方文物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了娴熟的拓片技术。历时20多年,他从西郊、川兴、高枧、黄联、大兴等地的沟坎路边,收集到500余件记载着西昌文化历史的珍贵文物,最终都捐献给了国家。

文/图王仁刚

7月20日上午,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长、副研究员张正宁,与西昌市文管所副所长姜先杰一行,来到西郊乡长安村钟官坡,将拓碑达人周学明捐赠的18件文物征集回文管所。

周学明捐赠的文物包括大理国时期火葬陶罐4件,明代火葬陶罐4个,清代墓碑拓片5件,清代石碑3件,民国石碑2件。

经张正宁老师和姜所长初步鉴定,其中一套火葬陶罐十分珍贵,系出自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套罐相当于汉族墓葬制的内棺外椁,其外罐色灰,直径38厘米,高30厘米,外饰清晰完整莲瓣纹,重约40斤;内罐外饰12生肖,内有数个铜片。这套火葬陶罐品相完好,能客观反映大理国时期的建昌府(今凉山地区)崇奉佛教,实行火葬的情况。

5件拓片均收集自喜德县红莫镇桃园村(清代礼州分县热水乡辖地),包括墓表、诗赞、墓联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了解吴氏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诗文作者为举人刘景松、吴昌祀,拔贡颜启仪,岁贡叶文山等地方官员及文化名人。

墓碑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蓝淑榜碑》《姚永富碑》《刘母谢太君碑》记载了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进入凉山的历史;《艾铭清碑》和《重修黄水城垣碑记》从不同侧面反映清朝末年(辛亥年,即1911年)张耀堂起事,西昌民主革命的刀光剑影的历史,能为研究西昌历史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

周学明是谁?他手里的文物从何而来,又为何要全部捐赠?

原来,今年66岁的周学明是一名退伍军人,家住西昌市西郊乡长安村钟官坡。他是一个农民,凭借勤劳的双手在乱石中开垦出数亩菜园,用石头筑起“城堡”;他又是一个热爱地方文化、喜爱收藏、熟练掌握拓片技术的“拓片达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学明跟随凉山州博物馆黄承宗教授等开展地方文物调查,对地方文物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并逐渐掌握了娴熟的拓片技术,曾为凉山州博物馆拓印西昌地震碑林上百通碑刻,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提供过拓片资料。

勤巴苦做垦荒地

持之以恒学愚公

从西昌城出发,沿着茶马古道一路向西,经宁远桥过西河,经桑坡清官亭就来到澜安河,再往西就是钟官坡了。

澜安河东岸,有一片面积数亩绿菜如茵的菜园,园中四时蔬菜不断,长得生机勃勃,一茬连着一茬,蔬菜总是采了又有。让人倍感惊奇的是这片“城堡”中,菜园周围的是四四方方的“城墙”,一米多厚两米左右高的石头墙,厚实坚固整齐。这些石头,大的有数百斤,小的如鸡蛋,总量数百立方。这数百方石头的挖出、撬动、搬动、垒砌该是何等巨大的工作量啊,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时代,独自一人,靠着锄头、钢钎、镐子,竟然开出了奇迹,这勤劳这砌石技术真不能不让人叹服。

创造这奇迹的就是人称“老周”的周学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程兵退伍的老周回到家乡,适逢农村开始生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老百姓都欣喜万分,在种好自家承包地的同时,都忙着开荒种地,向荒山荒滩要粮。老周觉得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也想开点荒地来种种,可是石少土厚的地方早被别人相中了,自己只能在杂草丛生乱石堆满的地方想办法。老周决心很大,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决心,啥事都能干成。”于是他扛上钢钎镐子,向人人都不看好的乱石滩“进军”。从1983年春季开始,只要得空,他就来开垦,风雨无阻,天天如然。一厘两厘,一分两分……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他终于开出了四五亩菜地。

老周苦干的“愚公”精神深受人们敬佩,村组也对他进行表彰鼓励,发给奖金证书。靠着侍弄这几亩菜地,支撑起一家人的日常吃穿用度。想到这些,老周倍感欣慰。

考古队里当随从

一技之长受赏识

有一次,凉山州博物馆到钟官坡考古,需要民工,老周就给他们打杂,因为做事踏实肯下力,后来博物馆、文管部门有事就经常请他去帮忙。跟着考古队,发掘大石墓、汉墓,搬运古碑古砖,老周慢慢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因为兴趣爱好的缘故,老周没事就找相关书籍来看,知识和见识也随之不断增长。

看到老周好学,凉山州博物馆黄承宗先生就经常指点他,还教他掌握了拓碑技术。因这一技之长,博物馆建设地震碑林,请老周去拓片,既在碑林拓,也到野外拓。中国历史博物馆宋教授来昌,要拓博石瓦黑岩画,也请老周参加。北京、成都、重庆、大理的多家文管部门收集有老周送去的拓片。

老周拓的片,乌黑锃亮,字迹清晰,散发墨香,专家评价很高。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战备库房,四川省图书馆、凉山州博物馆都存有他的拓片。他自己也喜欢作些收藏,对涉及地震、石达开过凉山、红军长征、水利等的历史资料比较关注。

说起外出拓片,老周记忆深刻的是在泸沽孙水关拓片。那里有几处摩崖,刻有“山水奇观”“西南形胜”“禁止哑泉此水不可饮”,还有清代宁远府知府史致康题写的“龍”字,该摩崖字高3米宽2.4米,刻在数米高的山岩上。他们找架升桥铺板,战战兢兢,才拓印了下来。

老周没事时喜欢翻开拓片欣赏,他记性好,拓片上的信息记得牢,侃侃道来如数家珍。他经常为本土文化爱好者和编撰方志、家谱提供了很多资料,大家都很尊重他。

收集资料爱本土

拓碑达人很好学

老周很谦虚,他自称愚昧山人,他说自己只上过初中,读的是“老三篇”,是最愚昧最没文化的人。其实,靠着几十年自学,老周的学识水平并不低。他对凉山的历史很有研究,对南诏时期,大理国时期,元明清的石刻,比较了解,一眼即能看出其所属时代。他的眼睛很犀利,经常看到大家没有关注到的东西。他走街串巷,也收集一些古董,收集到的文物拿去捐赠给博物馆和文管所,经常得到表扬,他手里还有很多文物捐赠书。

历时20多年,他从西郊、川兴、高枧、黄联、大兴等地的沟坎路边,收集到500余件记载着西昌文化历史的珍贵文物,连同这一次,最终都捐献给了国家。他说:“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属于国家,现在自己愿意捐献出来,为西昌的文化事业作一点贡献。”

张正宁对周学明保护文物、捐献文物的行动深表赞赏,表示将回所汇报,对周学明进行表彰奖励。

老周对明清两代的历史纪年很熟悉,哪个帝王之后是哪个帝王,哪个帝王在位多少年等记得清清楚楚。老周热爱本土文化历史,他用一种不同常人的方式收集本土文化,那就是拓片。拓片资料广泛涉及凉山西昌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单是其拓片目录,也是很重要的资料。只要听说哪里有块碑匾,他就要去看看,只要认为有价值,就进行拓片。他有心搞一次主题拓片展,让广大的西昌文化爱好者一开眼界,希望他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新闻推荐

三伏天养生 开胃祛湿是关键

常言道,“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现在西昌天气已经进入伏天,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三...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