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冰糕 西昌人的盛夏美味 1980年代末比网红还要红

西昌都市报 2018-07-18 13:01 大字

如今,绿叶冰糕的总店位于大巷口。本报记者钟玉成摄 1985年,一群孩子吃冰棍,没钱买的孩子只有眼巴巴地看着。据网络 八十年代,走街串户卖冰糕的小姑娘。据网络

文/图本报记者洪冬玲

“老板,要两根豆沙冰糕!”临近中午,李扬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西昌大巷口街绿叶冰糕店,这是她近几年来,每年暑假都会做的事情。“现在有太多好看又好吃的冰淇淋了,但是我最爱的还是绿叶,每次吃到它的时候,都感觉回到了小时候。”李扬虽然已经定居成都,但每年暑假会带着儿子回来探亲,绿叶冰糕是她每次回到西昌必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也慢慢地成为了儿子对夏天、对西昌的记忆之一。

随着中午气温的升高,前来店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的成群结队,一人挑一支钟爱的冰淇淋;有的人则一口气买上几十支,带回家慢慢享用。这其中,不少人是专为“绿叶”牌而来。

而这并不是“绿叶”冰糕最火的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昌人要想吃到绿叶冰糕,可是得排很久的队才能买到呢。不仅要排队,去晚了也是买不到的。从1980年至今,绿叶冰糕已经伴随着大家走过了38年,凡是20岁以上的西昌人,大概没有几个是不知道绿叶冰糕的。

如今,排队购买绿叶冰糕的盛景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回顾这一路,它的历程,正好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昌个体经济的发展脉络。

酝酿 为生活稳定,发展特色产品

初见林义,是在西昌胜利北路绿叶冰糕的生产车间里,她和工人们一道,忙着生产冰糕。今年43岁的她是绿叶冰糕创始人林之武的女儿,2001年,时年26岁的她从父亲手里接手了绿叶冰糕,为了传承这一事业,她放弃了漂亮的裙子,剪短了留了很久的长发,1.6米的个子,每天却要搬运好几个近百斤的不锈钢桶。为了熬煮制作冰糕的原料,还时常熬夜。

“虽然换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从浇模、脱模再到包装,节约了近一半的时间,但是熬浆的时间却无法压缩,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途中要随时注意调节火候,还要不停地搅拌,防止粘锅。”林义说,当初父亲才开始做冰糕的时候,并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通宵忙碌。

林之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西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当过学徒、拉过板车、卖过米粉和抄手,但是收入并不高,要养活一家老小,并不容易,为此,他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增加收入,让家人生活稳定,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方面实行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对个体工商户,在政治上正确对待,经济上加快扶持,思想上加强教育,西昌市个体经济因而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80年,林之武和朋友合伙在商业街开了一间小吃店,主要经营抄手、米粉、面条之类。虽说生意还不错,但收入不算高,也没有什么特色,竞争不过那些有特色的餐馆。怎样才能做出有特色的产品,让大家能记住,林之武反复思考着。眼看天气越来越热,林之武突然想起,可以做冰糕呀。原来,西昌是有冰糕卖的,出自凉山州食品厂,但是后来有段时间却没有生产了,这让林之武灵机一动,将目标锁定在了冰糕上。有了食品厂之前的市场基础,不愁没销量。

萌芽 绿叶冰糕“走街串巷”

摸到了一些“眉目”,让林之武顿时有了干劲儿。结束了小吃店的经营,他开始研制冰糕。那一年他38岁,此前,他并不会做冰糕,凭借着自己大学里面所学知识,以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林之武开始一步一步钻研冰糕的生产,从口味的选定、甜度的把握以及原材料的配比等方面,都靠着自己慢慢摸索,显然,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下转14版)

新闻推荐

过节的新衣服驻村帮扶的叔叔阿姨为我们送来啦

将新衣服发到孩子们手中。本报讯进入8月,欢乐热烈的火把节就将到来。对于西昌市偏远的荞地彝族乡白塔村幼儿园4...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