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变“商圈” “微购物”得多留心眼
本报资料
现象
朋友圈俨然已成“生意圈”厌烦推销有人选择屏蔽好友
打开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时不时地发着各种产品的广告,有化妆品、减肥产品、水果、衣服、包包、首饰等等,简直让人应接不暇,各种广告大有把你逼疯的趋势,但是很多时候碍于朋友间的面子,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放弃了,随他“遍地生花”。
“我的朋友圈现在几乎被各种产品广告‘占领\’,都成‘生意圈\’了,为此我屏蔽了好几个卖东西的朋友。”家住新仓库某小区的李燕说,她朋友圈里卖的产品各种各样,面膜、包包、首饰等等,香港、台湾乃至日本、韩国的东西都可以代购。
西昌市某单位的刘勇也深受着朋友圈推销刷屏的困扰,他告诉记者,他朋友圈有10多个好友在做生意,每天打开朋友圈都是各种面膜、护肤产品的宣传。“每个人都说自己的产品质量如何如何好,有的还图文并茂,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做微商的朋友那里买东西,害怕买到假货,伤了朋友间的感情。”
家住航天家园小区的骆芬也觉得很烦恼:“我的朋友圈里代购的都是熟人,我打开朋友圈是想看看最近朋友们的状态,但是现在好像打开了淘宝界面。”骆芬说,因为自己对于网购没有兴趣,只能屏蔽了这些在朋友圈做微商的朋友。
卖家
微信朋友圈打广告
靠熟人捧场来打开销路
在记者采访中,点开一些受访者的微信朋友圈,不仅有她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分享,也有朋友们每一天的精彩点滴,偶尔也会有一、两家水果店或是美容店的广告。
水果商王剑,近年来水果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为了发展水果的销量,从去年开始,他把水果生意做到了微信朋友圈。“最初只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播了一下,希望好友们可以支持一下,没想到自己的朋友圈帮水果店打开了销售市场,现在水果店每月收入差不多上万元。”
退休在家的袁大叔,本想做一批自己拿手的汤圆馅和牛肉干。没想到得到汤圆和牛肉干的好友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竟然吸引了众多“好吃嘴”关注,纷纷求购。禁不住朋友们的热情,袁大叔只好隔三岔五的做一批汤圆和牛肉干给朋友们解馋,并一再叮嘱,自己的食品属三无产品,全靠大家的信任购买,现在袁大爷每月大概有3000多元的收入。
“亲们,大姐亲手做的粽子开卖了,口味馅料可以定,自家制作,吃得安全放心。”快到端午节了,市民陈芳在微信朋友圈里卖起姐姐家制作的粽子,每天都会发几张制作粽子的图片刷屏。陈芳说,姐姐的手艺很好。今年她开始帮忙在微信上试着卖。“刚卖了一天,就预售出去51个。”陈芳说,因为材料有限,姐姐家中只能接受预订70个。“我微信朋友圈中还有别人也在卖粽子,可是销量却没我家里卖得好。”她有些自豪。
提醒
“微购物”属灰色地带保存聊天、汇款记录或可维权
对于微信朋友圈里衍生出来的“生意”及隐患,据了解,微信朋友圈是同学同事的熟人分享平台,小伙伴们更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美食、旅游心情以及风景。并非是电商平台,没有卖货功能。
“这是一个靠信任存在的熟人消费圈,存在的隐患就是买卖双方并没有构成契约关系的买卖合同。”西昌市消委会秘书长王于文认为,目前微信有着庞大的用户量,但很多应用程序不具备有效的实名制认证功能,在这种平台上进行买卖行为,由于大部分微商是个人对个人的交易行为,处于法律维权的灰色地带,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无法保障合法权益。
王于文也提醒广大市民,在朋友圈交易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卖家的真实身份信息,保留相关聊天记录,大件物品最好签订书面的买卖协议,以及保留银行、支付宝等汇款、支付凭据,一般接受汇款的账户同卖方身份要相符。
“做到这些,如果卖家只收钱不发货或者出售假货,消费者就可以依据这些证据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王于文表示,如果网购的产品侵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如食物中毒、毁容等),有权向销售者和生产者进行索赔,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
本报记者李善鸿
新闻推荐
西昌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力争让办事群众“只跑一次”
西昌政务服务工作井然有序,办事群众随着“只跑一次”等举措的实施,摩肩接踵的现象越来越少。“全市要深入推进政务...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