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博什瓦黑岩画 记录历史的活化石

凉山日报 2017-07-06 08:43 大字

阿閦佛与佛涅般像。 石刻上的乌龟图案。 巨石上的岩画。 南诏王出行图。

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凉山境内唐宋时期的博什瓦黑岩画位于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

6月中旬,我们走进博什瓦黑,一睹他的尊容。经过一条峡谷,两边是树林和巨石,这里曾经是凉山通往云南的古道之一,但现在大多是牧人来此,只能在脑海中想像曾经的车水马龙。

走进去,是一个小盆地,有溪水潺潺。这里海拔2700米,据说这个坝子里有许多蛇,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有那么多的蛇,很是奇怪,至少说明这里气候暖和。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放牛的彝族汉子阿呷子实,阿呷子实是碗厂乡团结村村民,他带着我们沿着小径爬上山坡,在林子里,看到了许多的巨石上的岩画,内容有人物、佛像、动物等大小不一的图案。有的岩石下面有巨大的空间,有烟熏痕迹,似乎有人居住过,但不知是今人还是古人。

站在岩画前,我们不禁遐想,千年前的南诏大理时期,从南诏国来了几名工匠,白天站在岩石前刻画,树林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凿刻声。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工匠们栖身石下。偶有商旅经过,旅人们走到石前,虔诚地膜拜……

文/图 宋明

向天石上 清晰呈现的阿閦佛

当我们鸟瞰博什瓦黑,巨石散布坡林中。有一块巨石很特别,斜面向着天,远远地能看到一幅图案,近了能清晰地看见一个巨大佛像。巨大石头上,面对天空的那面非常平整,但因画面太大,加上年代久远有些模糊,站在石头上,我们无法完整地看清图案。但先进的拍摄科技,让我们能像鸟儿一样地从正上方这个角度观察这片岩画,一睹它的真容。

凉山州博物馆、州文管所出版的《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凉山考古四十年》一书中,对照岩画上看到的图案辨别人物。原来岩画上人物众多,为诸画之冠。我们能看清的是正中为阿閦佛坐像,画面最大,刻工最精,线条流畅。

阿閦佛高4.28米,宽3.18米。螺发肉髻,身着袈裟,右手抚膝,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腹部,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他的左右两侧还各有7尊像,但是在空中看上去比较模糊。让人惊叹的是,岩画上横着的线条,其实是佛涅般像,长7.60米,高2.10米。螺发肉髻,面方圆丰润,神态宁静安祥,身着袈纱,赤脚,头东足西,左胁而卧。一般的佛涅般像皆作右胁而卧,此处为何为左胁而卧,待考,其佛头和佛脚处还各有胁侍菩萨。

据资料考证,阿閦佛是不动如来,因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故名为“不动”,有无嗔恚的意思。《佛说阿閦佛经》中说阿閦佛为菩萨时,在大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妙喜”。  

岩画是供旅人拜谒的,其他岩画都是刻在石头周围,人们站在坡上,就能看到这些作品,独有这块巨石斜着面向空中,毫不顾及地上的人们。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淋日晒,佛像还较完整地保存着。根据明清的地方志与文献和出土的南诏文物推断,盛行于唐朝的大乘佛教在南诏丰佑时期(824-859)传入南诏的中心地带。大乘佛教有所谓“斋天”的仪式,对天神,以清净之心,希望引导他们护持佛教,难道这些佛像与此有关?

历史刻痕 经典的“南诏王出行图”

博什瓦黑岩画分布在16块巨大岩石上,除少数原始岩画外,绝大部分是佛教阴刻画像,面积440平方米。

笔者个人看岩画,觉得可分三类事物。一是佛教神像,有众多的释迦牟尼、明王、观音、天王、菩萨、供养人,南诏中期佛教已在南诏地区盛行,其势力范围的凉山也受影响。二是记录南诏国景像、佛塔及南诏王出行图的社会现状画像,各有特色,像有块石头上并列有中国式佛塔和印度式佛塔,很是奇妙。三是各种动物和神化了的动物。狮、鹦鹉、麒麟、犀牛、龙、鹰、龟、犬等刻像,栩栩如生。

在一个丛林掩映的山顶悬崖岩石上,有一个画面高8.8、长17.2米的岩画,刻有6名骑马的人物、2只犬、一条龙,人物由西向东,循序行进。此岩画内容被认为是南诏王出行图,描绘的就是佑世隆在位期间,到凉山地区巡视的情形。

在唐代的天宝年间(公元738-779年),云南大理建立了南诏国。南诏国的第七代国王景庄王佑世隆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维护其没落的奴隶制,多次出兵凉山。南诏的军队由云南境内越过金沙江,进入凉山一路烧杀,享有“螺髻山开峨嵋山闭”的螺髻山繁盛的佛

寺一个个被毁,凉山地区的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在唐懿宗时(公元860-874年)最终南诏占领了西昌,设建昌府。此后南诏又再次进兵成都地区。唐朝连连失利,直到名将高骈调入西川才挽回局面,转败为胜。之后,南诏也因损耗严重、国力透支而一蹶不振,直到唐末。佑世隆也在征战中因病卒于西昌。南诏大理地方政权曾统治凉山的几百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推行的宗教,其中,佑世隆崇信佛教,他曾大兴土木,在城中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白塔寺,在今天的西昌城北桑坡和邛海之南的海南乡,均有不少的火墓葬,这是南诏的人在凉山死后,用陶罐葬尸骨,许多墓葬有密宗佛教的图案,有权有势的还有版俑陪葬。今天在凉山,岩画、白塔、火葬墓等遗留下了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势力的痕迹。

岩画群中,也有汉字相伴,是人们研究岩画的重要资料。在一刻石上有阴线镌刻的三角形,内阴刻楷书题记,字略带隶书味。因严重风化,只能识别部分字句:“作法像四躯,愿神成就勇猛之力,愿刑杀之权斩愚人之四肢,摧恶人之六腑,囚幽暗狱(灭)敌骨骸,(万)身百敌自消(自)败。”

划定区域 测绘保护岩画

据了解,岩画是普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最先发现,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知名专家前往调查、测绘,证明石刻岩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了清理、测绘、拍摄和捶拓等工作。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于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昭觉县政府划定了以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为中心的44.28亩地为重点的保护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西昌市文管所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罗卜惹岩画,其后,凉山州博物馆和西昌市文管所多次对罗卜惹岩画进行复查,又有新的发现,随后又组织人力将两处岩画全部调查、测量、绘图。

昭觉遗存的这些岩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民族史,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佐证。

新闻推荐

西昌:“工作日志”记出纪检干部好作风

“纪委‘三转\’了,你们的工作肯定清闲不少吧?”总有人会这样问西昌纪检人。“6月19日,全天办理XX企业案件,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6月20日,上午与XX企业XX人进行谈话,下午接受市直工委党建工...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