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子女感叹“常回家看看”有心无力 专家建议:换个思路满足老人

凉山日报 2017-03-01 09:54 大字

现象:回家看看越来越难 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凉山州民政局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凉山州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较大,老年人越来越多,全州目前共有63万老年人,对比以前,最近10年时间大概递增了15万人,每年平均增长了1万5千人。其中,有许多为子女外出打工无人照顾、无收入来源的农村五保户、留守老人。对此,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生活饮食起居上给予关怀照料,但缺少精神慰藉和陪伴的老人们还是显得郁郁寡欢,对于他们来说子女亲人的关怀才是心灵快乐的一剂良药。

“没办法,家里贫困,儿女们只能常年在外打工挣钱贴补家用、供孩子们读书。”面对别人家阖家团圆,享受儿孙满堂的欢乐氛围,今年65岁的西昌市民王美华显得非常失落。她说,老伴前年因病去世,现家中只有一人带孙子孙女读书,忙碌的儿女们一年中难得见几回面,大部分时候只有春节才能回来。尽管有万分不舍,但每年春节后只能忍痛送孩子们踏上远行的火车。

除了生活所迫不得以分开,很多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也不一定常伴在父母身边。

“虽然说我和老伴都还健康,能照顾自己,但是自从两个儿女成家与我们分开居住后,便很少来看望我们两个人了。”市民毛大妈无奈道,孩子们上班忙、下班有应酬、周末有不得不去的聚会,孙子孙女喜欢自由不愿来我们身边,一月难得见几次面。想打电话嘘寒问暖,没说几句便又挂断电话,这日子我们表面过得还行,可实际却异常孤独,我们年纪越来越大了,希望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

“现在我们还可以走动,可以去看孩子,但是哪一天我们走不动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今年72岁高龄的家园小区居民张大爷说,希望国家对独生子女成的父母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更好的保障这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

探因:工作太忙休息太少 想回家看看也无奈

不管是在外工作,还是在本地工作,其实作为子女来说,他们也很希望多抽些时间陪陪父母,但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难以陪伴父母。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之中只有春节长假才能回家一趟,平时一两天的休息时间调整疲惫的身心都不够,哪有时间陪他们,所以只能在经济上面给他们寄点钱,买点东西弥补一下了。”常年在广州深圳地区电子厂打工的龙崎表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没有文凭在本地找不到稳定工作,只能离乡背井靠打工养家了。

“不是我们不愿照顾老人、陪伴他们,只是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安排的太紧凑、太紧张了。”市民罗女士是西昌某食品厂工人,平时上班三班倒食宿在工厂,一周只休息一天,虽然家就在县上,但一天的时间仅够在路上来回,所以大多数时候就没回去。

同样,独生女陈女士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时间过得很快,自己的年龄也一直在长,也很担心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不能好好的照顾他们。在外工作上班、吃饭应酬,在家照顾孩子、洗衣做饭,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于照顾父母我只能靠物质来弥补,希望父母能一直健康下去。”陈女士希望年老的父母能保持健康状态,这样自己也能少操点心。

建议:常打电话常问候 换个思路满足老人

老人独守空房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可孩子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忍受思念之情,难以为伴。那么,回家陪伴老人这件事如何才能折中,恰到好处呢?

“时下的高节奏生活、高压工作确实让常回家看看这件事变得难以操作,但是孝顺父母其实也不必天天回家朝夕相处。”凉山州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师朱琳认为,对父母的赡养可以分为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也叫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三方面。其中,常回家看看就主要是属于精神赡养这方面。而精神赡养还可以体现出更多的宽泛性。比如,经常打打电话、与父母视频、发微信等等,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多交流沟通也可以满足年事不太高的父母的精神需求。

此外,可根据父母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比如,带父母一起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也鼓励单身子女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居住或者让父母居住在自己附近,这样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同时也能做到很好的照料、陪伴。

本报记者 米色小勇

新闻推荐

武警凉山州支队战友追忆蔡松松:“班副,一路走好”追忆英雄民警蔡松松

2月14日,凉山州西昌市,武警凉山州支队一大队的驻地内,一身休闲西装的马乔有些显眼。时别6年,他从老家江苏徐州回到老部队,心情格外复杂。来到一中队宿舍楼下,马乔停下脚步,立正,“我的班副,一路走好。”说...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