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价格攀升数倍两重保障惠民渔业品牌衍生产业方式转变带

四川日报 2012-10-11 17:42 大字

价格攀升数倍、两重保障惠民、渔业品牌衍生,产业方式转变带来“一石三鸟”的神奇效果——

□本报记者 钟美兰 王云

10月8日清晨,西昌市邛海,渔民杨贵伟和同事用力收网,数百条白鲢和花鲢争相跳跃,场面蔚然壮观。

“以前是渔民各自为政,现在由公司来承包,放苗和捕捞都有计划。”杨贵伟说,捕捞方式的改变,也让邛海鱼的价格从最初每斤几毛攀升到现在的十多元。

凉山州邛管局渔政科副科长郭忠说,邛海鱼的一放一捕产生了三重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旅游效应。

生态效应:像一台活的净化器

在杨贵伟的记忆里,90年代的邛海捕鱼并没这么有序。按照当时规定,每年有两个月固定捕鱼期,开海当日,西昌市800多只渔船集中在邛海水面。“间隔十几米就有一艘船,不到两个星期鱼基本被捕完。”杨贵伟说,邛海水质明显恶化,甚至出现蓝藻。

“当时没意识到副作用这么大。”郭忠说。经过几年考察,1999年起,邛海渔业承包给了西昌市邛海水产公司,承包协议明确规定,以邛海保护为主兼顾发展渔业。具体而言,就是投放的鱼类以花、白鲢鱼苗为主,适当搭配鲤鲫鱼、青鱼,以及部分天然土著鱼类,并严禁投放外源性饲料和肥料,实行均衡投放和捕捞。

“在所有鱼类中,花、白鲢对水质的净化功能最强,它们就像一台活的净化器,吸收着进入邛海的污染物。”郭忠说,邛海的污染源以N和P两种元素为主,却正是花、白鲢的天然饵料,养殖对路,能够最大化净化邛海水质。

据介绍,邛海水质逐年好转与邛海渔业生态净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密不可分。每年邛海渔业共转化吸收N元素16.32吨、P元素3.55吨,分别占邛海污染物总量的16.6%和38.63%。

社会效应:渔民收入提高

每天5点半起床,用半小时拉网装鱼,渔船驶向销售点,杨贵伟一天的工作也完成了。

“收入比以前好,工作轻松,邛海鱼也卖上了好价钱。”杨贵伟说,在原来的开海期,因为个体捕捞技术低下,满城弥漫着鱼腥味,邛海鱼的价格更是跌至低谷,“好的时候两块多,差的时候五毛都卖过。”

以前,渔民一年收入无几。由水产公司承包后,所有捕鱼证由公司回收,每年发放1800元补偿资金;此外,公司招聘17位固定渔民,月薪两三千元,相当于以往全年捕鱼收入。

西昌市邛海水产公司总经理徐先建介绍说,目前公司对承包前829名在册渔民和245个虾民进行补偿,涉及沿湖三乡一镇八个行政村1000余户人家,年补偿额140多万元。

据了解,渔民在过去年收入不足1000元(含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到目前年纯收入1500元,虾民从年收入500元增长到800元。

旅游效应:食客为鱼而来

又是一年国庆黄金周,借助邛海鱼品牌,川兴镇月亮湾榕韵酒楼又火了一把。

“邛海鱼是很多客人必点的菜。”酒楼老板杨光伟说,“南瓜鱼头汤”全国都有名。今年7月,央视《消费主张》曾来拍摄。今年国庆节,鱼的消耗量翻了一倍,“邛海鱼给我们一天带来的收入,就有两三千元。”

因为实行了承包,餐馆的鱼都购自水产公司,今年白鲢和花鲢每斤分别涨了三至五元。

徐先建说,邛海鱼类投放和捕捞保持总量平衡,年均投放鱼苗10万斤、年均捕捞上市100万斤、库存100万斤,确保邛海水体净化。其中,花、白鲢占比须达80%。

由于鱼类品种和产量相对固定,效益提升空间有限,今年起,该公司在西昌的菜市场设立了专营直销店,尝试品牌化营销,着力推动外地游客成为新的消费群体。

新闻推荐

折射大凉山从零开始的品牌之路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个四川

折射——“大凉山”从零开始的品牌之路: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四川省名牌1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1个。收获——借船出海,西博会和食博会上,“大凉山”一次比一次阵容庞大:18...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