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宋开文何勤华发自西昌年悲伤再一次笼

四川日报 2012-09-11 17:54 大字

□本报记者 宋开文 何勤华9月10日发自西昌

2012年9月10日。悲伤再一次笼罩着初秋的大凉山。

这一天,凉山州干部群众举城默哀。

“人民的卫士,凉山的骄傲!”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11天前,在冕宁县泸沽镇“8·31”抗洪抢险中,武警凉山支队四中队排长王斌、战士周康为抢救群众壮烈牺牲。

“英雄,我们来送您了!”

天还未亮,西昌市区通往殡仪馆的大街上,手持白花,臂戴黑纱的人们脚步沉重。一个接一个的黑色横幅排满了大街。

“英雄,我们来送您了!”

人们涌向西昌市殡仪馆北广场,上午11时,将为两位烈士举行追悼会。

“铁路桥作证护路安境卫士忠诚青史留芳;凉山记情舍身为民英雄壮举浩气长存”。黑底白字的巨幅挽联,触痛着人们本已模糊的视线。广场正前方的祭奠台上,安放着王斌和周康两位烈士的大幅遗像,音容笑貌犹在。两位烈士骨灰盒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四周的素菊和翠柏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花圈围绕着广场,诉说着人们的悲痛。

清晨8时许,离追悼会还有两个多小时。此时,许多闻讯自发赶来的群众早已等候在这里。

在建筑工地打工的中年妇女许秀琼手捧鲜花,静静守在两位烈士的遗像前,脸上挂着两行热泪。“远在广东部队的儿子打来电话,让我替他送送英雄。”

“娃儿,你们是真英雄!”几位刚值完夜班的苦荞茶厂的工人师傅,坐在英雄的遗像前,泣不成声……

万余名吊唁者排成一条悲伤的长河

殡仪馆见证悲痛时刻。容纳5000人的广场,挤进了上万人,远处依然有人流不停地涌来。万余名吊唁者排成一条悲伤的长河,从英雄身边缓缓流过。

泸沽镇的乡亲们来了。“王斌、周康牺牲前,将我们300多名老百姓安全转移。今天我们代表乡亲们来送送他们。”广场上,一群身带白花,满身泥泞的乡亲双眼含泪,异常悲痛。他们放下家里灾后重建的大事,租车从100多公里外赶来。

94岁的杨祖鑫老人来了。“我的命是周康他们用担架抬出来的,无论如何也要来送送这两个娃儿。”回忆起两位烈士营救他的情形,杨祖鑫老泪纵横。

33名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来了。就在那天,周康他们洪水中站成人链,将泸沽镇小太阳幼儿园33个孩子一个一个安全转移。“我长大也要像周叔叔一样当武警。”孩子看着英雄的遗像,讲出了自己的理想。

来自北京、来自成都、来自凉山、来自冕宁的领导和群众,含泪缅怀英雄动人事迹。

泪飞顿作倾盆雨。两张年轻鲜活的面孔,在黑纱白幔中定格为永恒。

“斌哥哥,你的心里装着大爱”

“斌哥哥,我们订好年底的婚期,我等着你!”烈士王斌的未婚妻古小敏这些天来哭干了眼泪,抚摸着心上人的遗像,又一次泪如泉涌。

王斌牺牲后,未婚妻古小敏一直行走在他的驻地和战友中间。第一次翻看心上人的亲笔日记,处处能见到 “忠诚”、“奉献”、“永不言败”等催人奋进的字眼。

“当兵是我多年的憧憬,我要把青春献给这片绿色的橄榄林……凉山武警热爱凉山,当群众有危难时,就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是英雄王斌日记里的话。

“斌哥哥,以前我不理解你,总希望你能多陪着我,现在我终于懂了,你的心里装着大爱……”古小敏轻轻地说。

生命绝唱,必将成为永恒

泪,无声滑落。抬头,一群雄鹰正从天空飞过。

“有两位英雄的士兵,他们在大凉山巅飞过,雄鹰一样的目光,将安宁河轻轻抚摸……”这是网友为两位英雄写的诗。他们,一定可以听得见吧。

礼炮响起,向英雄最后一次告别。英雄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巍巍大凉山。

“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踏着英雄的足迹,完成好各项任务。”王斌、周康两位烈士的生前战友说。

“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学生代表们说。

“我们一定响应省委、省政府发出的向英雄学习的号召,弘扬正气,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西昌市一出租车公司代表说。

英雄虽去,浩气长存。

大凉山铭记,安宁河作证:王斌、周康舍身为民的生命绝唱,必将成为永恒……

新闻推荐

巴莫尔哈首任西昌市市长原凉山州副州长在党和国家大力

巴莫尔哈(首任西昌市市长,原凉山州副州长):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下,在改革中奋进,从贫困中崛起,从饥饿走向温饱。昔日荒凉闭塞、愚昧落后的“不毛之地”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和飞跃。2011年成为了凉山发展史上...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