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永安:村民增收路越走越宽

凉山日报 2019-10-31 07:30 大字

分类引导,科技支撑,强化“后勤”服务,激发内生动力,让村民增产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底气越来越足,这是普格县永安乡扯扯街村制定的脱贫方针。村两委以助脱贫能致富的目标,以生态农业领跑农业产业现代化,用实用技能塑造新型农民的路子,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带领村民们建设着新农村。

产业帮扶:“闲人”要致富

盘国武,是扯扯街村河边组2017年脱贫达标的建卡户。2018年,在国家专项扶持下,他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房;2019年,仅是年养蚕7张这一项,他家就收入1.4万元。

前几年,因为一个人拖着2个孩子,没有资金投入生产,盘国武是村里出了名的“闲人”。“他经常是一觉睡到三竿头,老大什么时候带着老二去上学他都不知道。”邻居说。

“明年春季,我还要再种植4000株桑苗。”盘国武底气很足。通过普格县组织的劳务输出,他积攒了资金,并在县农牧局帮扶指导下,养蚕技术日益娴熟,稳稳地走上了可持续增收的道路。

“达到年养蚕20张,收入就更高了。”有了科技蚕房和技术指导的保障,盘国武觉得自己脱贫达标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今后还要富起来才行。

科技引路:基地里学艺忙

既要让建卡户脱贫,还要助他们走上更坚实的致富路,这是永安乡党委政府最上心的工作。

同样在扯扯街村,2019年,由凉山州巨元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种植的109亩大棚蔬菜迎来丰产,鲜嫩的青椒、番茄远销云南和成都等各地城市,基地负责人对年产值的保守估计是110万元。

“一斤上好的番茄卖到一块多钱,看着就眼热。”在基地里打工的村民说道。

县、乡联手引进高新农业企业,巨元公司这棵高大的“梧桐树”,不经意间开阔了全村干部群众的思路,还激发了乡亲们融入科技种田的内生动力。 

“村民每年流转土地,在基地打工,收入一、两万元都是基本收入。我们要让更多的村民学技术,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加盟进来,抱团发展。”村两委的干部萌发了借“东风”助增收的想法。

其实,在巨元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公司将建生态果园、搞生态畜牧养殖,建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观光体验农庄。如果按规划一步一步实施下去,“村民+公司”的合作,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每天有30来个建卡或非建卡的村民在基地打工。”基地里,一位来自延安的技术人员介绍道,公司欢迎村民们都来学习,懂技术的人越多,长远合作的基础才更坚实。

助农奔康:乡干部变“勤务兵”

永安乡的脱贫“大计”,很大一部分依托劳务输出。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全乡有2006名村民外出务工,占了全乡总劳力的六成,打工队伍的年收入实际已超3000万元。

“一度困扰全乡脱贫的瓶颈是人多地少、缺乏技术型农民。”乡长张兴荣介绍道,经村两委实地走访和商议,统一了解除困境的方法,那就是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因势利导,培训技能。

近三年,永安乡村两级已举办大小培训会36期以上,覆盖群众7200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务工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和依法维权等,还及时选派了110户建卡户群众参加县里的农民工专项技能培训。由此,一大批农民从找不到事做、不会技术活儿的困顿中走了出来,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前往首都北京打工,极大开阔了视野。

事实上,为村民搞好培训服务,并非“勤务”工作的全部。

“面对不断变化的乡情实际,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也在作适应性调整。”张兴荣说,全乡目前正加大力度,集中力量办好水、电、路、学、医,以及养老、土地流转、安全生产、邻里纠纷调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繁琐的“后勤”工作,让在外打工的村民安心工作,让在家种田的村民有能力精耕细作。

正是基于有力有序的“后勤”保障,永安乡干部群众齐心攻克了一个个瓶颈,连年圆满完成年度脱贫工作任务。

文/图 本报记者 陈修甫

新闻推荐

普格:维权律师进工地

本报讯为加大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力度,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9月24日,普格县司法局联合县总...

普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普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