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深处的“绝地逆袭” ? 龙马潭区对口帮扶普格县工作纪实
■杨尚威 关光彬
长沱江畔的龙马潭区与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相隔千里并没有地理上的交集,也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只因一声号令,龙马潭区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口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之责。
从2016年9月11日第一批援彝干部出发起,500多个日日夜夜,龙马潭区干部职工与普格县人民心手相连。如今,一度沉寂落后的国家脱贫“挂牌”重点县普格县,正在发生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
岗位+产业
打好彝村翻身仗
“每次从山外回来,对落后贫穷的感受就加深一层。”通过援彝工作组举办的扶贫专场招聘会应聘到泸州一家企业上班的普格县哈力洛乡四甘日村村民吉木舍窝很是感慨。如今,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不仅彻底改变了他家的经济情况,城市的繁华更是打开了他的眼界。
为增强彝区“造血”功能,从2016年11月开始至今,龙马潭区共提供岗位近1万个,已帮助普格县310多名彝族同胞到泸州务工就业,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近650万元。
虽然外出务工可以挣钱,但离家太远不能照顾家里怎么办?龙马潭区援彝工作组积极联系协调区内部分企业到彝区开办子企业,让彝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7年10月,龙马潭区内藏老宅酒企与普格县荞窝镇洛哈村荣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丰富的野生刺梨资源开发酿制的刺梨酒成功上市。在2017年第二届中国(泸州)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一亮相便有众多消费者争相购买,并受到商务部、普格县委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荞窝镇洛哈村荣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发刺梨酒上市,实现集体经济利润5万元;哈力洛乡四甘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牲畜150余头,预计销售收入10万元;泸州龙马神农业公司已与普格县政府签定合作协议,投资金额达2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落地洛哈村,预计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400余个……
一个个项目投资落地,一个个希望迎风绽放,龙马潭区援彝工作组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党员群众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积极做好 “三篇产业扶贫文章”,打好了贫困村的翻身仗,让彝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目前,龙马潭区对口帮扶普格县的8个贫困村中,共有336户贫困户、1569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3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
建设新村
架起脱贫致富大动脉
大凉山深处的贫困村到底有多穷?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年轻的米色子拉是哈力洛乡四甘日村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谈及家乡以前的面貌,米色子拉充满了无奈。
“现在好了,公路通了,新村也建好了,龙马潭瓦吉瓦(非常好)!”米色子拉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龙马潭的干部点子多,肯干、敢干、会干。”改善彝区交通状况仅是众多援彝扶贫项目之一,目前龙马潭区援彝工作组正在积极协调开通客运专线事宜,争取让四甘日村村民早日坐上家门口的客车。
“以前冬天冷,泥巴房漏风漏雨怕牛羊冻死,全家都和牛羊住在一起。”阿都日海是大凉山彝区典型的高山贫困户,一家7口人和牲畜挤在一间泥巴房内生活。 2017年12月底,阿都日海等58户村民集中搬进龙马潭区帮扶的四甘日村新村聚居点——龙马新村中,住上了结实宽敞明亮的水泥房。
传统彝族民居多用石头或泥巴搭建,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墙上开一个小口就是窗户,屋内用三块石头支成常年不熄的火塘(俗称“锅庄”)就是彝族同胞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何让新村建筑在具有良好卫生环境的同时又兼顾保存彝族特色?这是摆在援彝工作组四甘日村新村建设项目组面前的一大难题。
了解情况后,项目组广泛征求彝族同胞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了两全其美的新方案,得到了彝族同胞的认同。搬进新房的当天,58户彝族同胞在龙马新村的民俗坝子内跳起了幸福的锅庄,彻夜狂欢。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麻风病已经不再是可怕的不治之症,麻风病的发病率也已经十分低,但它并没有完全被消除,而说起麻风病,这三个字眼还是会让人谈...
普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普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