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村一幼”让彝区孩子过好“语言关” 凉山从源头“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西北信息报 2018-02-09 09:24 大字

一年前,5岁的彝族女孩吉玛阿呷听不懂汉语,见到陌生人就躲在大人身后。在村东头的村幼教点就读后,她不仅能用普通话背儿歌,还主动与人打招呼,变得开朗大方了。在吉玛阿呷居住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沙合莫村,两年前新建了幼教点,这让当地孩子直到上小学二年级、三年级才会说汉语成为历史。

几周前,记者到沙合莫村幼教点,只见半个篮球场大的院坝内摆放着儿童组合滑梯,教室、活动室宽敞明亮,彩电、电子琴、玩具教具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4名辅导员正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念儿歌。

这是凉山州3000余个“一村一幼”教学点中的一个。为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村为单位建幼教点,普及以双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并减免在园幼儿学前3年保教费。

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是许多家长的心声,也是凉山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因学前教育普遍缺失,彝区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学汉语,语言障碍导致“学业困境”,孩子听不懂容易厌学。“一村一幼”为幼儿打好语言基础,从源头打牢“控辍保学”根基,使民族地区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凉山州教育局局长游开军说,各地突破师资、场地、资金等发展瓶颈,把村委会活动室、闲置村小校舍等改造成幼教点。并由四川省财政“兜底”,对彝区10县行政村每村2名辅导员,每人每月劳务报酬补助2000元,保证了教学点正常运转。

为破解幼儿“听不懂”问题,凉山聘请双语教学辅导员,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融入民族特色、操作性强的教材。教师通过游戏、儿歌,教孩子说汉语。

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政府还通过午餐补助前移营养干预关口,改善贫困地区幼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状况。

39岁村民吉木喀则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二儿子在杉树村小上学,小儿子在杉树村幼教点学习。她说,两个儿子在学校吃的免费午餐比家里的饭都好,明显长高、长壮了。吴晓颖

新闻推荐

抓实项目储备 突出招商引资普格项目建设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川经济日报凉山讯(英比韦慕记者胡智)今年以来,普格县以“项目年”建设为契机,严格实施重大项目政府定单、领导领单、部门包单、目督记账“三单一账”责任落实机制,加快推进大唐海口风电场、螺髻山中...

普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普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