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靠子女靠自己 给这老两口点赞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5-19 20:08 大字

人物:米色子达一家

普格县沙合莫村

走进沙合莫村米色子达的家,客厅、卧室、厨房、养殖圈样样齐全,太阳能、沼气配备完善,电视、冰箱、音响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地上铺的是地板砖。居住环境改善后,米色子达抓住商机,在村里率先开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有3—4万元的收入。有了经济来源,米色子达老两口不但没有向子女伸手要钱,反而随时帮衬孩子们。

本报记者 刘泱 邓天霄 陈小玉 杨玲玲 罗予婕

普格县沙合莫村是近年来通过彝家新寨建设打造而成的新型彝家村落,该村功能完善、规划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彝风彝韵相得益彰,因此也顺应而生了一家家农家乐。其中有不少是当地老人开的,他们熟悉传统的彝家菜肴的制作方法,虽然年过半百,仍然每天忙碌,发挥己长,把农家乐打理得红红火火。现年67岁的米色子达,就是通过办农家乐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辛苦半辈子

终于住进新房子

村民米色子达家在进村口的路边,紧挨文化广场。跟着米色子达走进他家,这是一处半边果园、半边平房的普通民居,虽然没有洋楼的高档气派,但前庭后院干净整洁、简单古朴。

白花花的墙上,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绿茵茵的果树下,鸡鸭嬉戏争相啄食,房前屋后无不洋溢着乡野的田园气息。

“实不相瞒,2009年以前咱家还是人畜混居,好在‘三房\’改造让我们提前住进了新房。”据米色子达介绍,他家现有的五间平房是2009年沙合莫村建设彝家新寨时,由政府给予部分补贴,村民自筹部分资金重新修建的。

新修建的住房里,客厅、卧室、厨房、养殖圈样样齐全,太阳能、沼气配备完善,电视、冰箱、音响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地上铺的是地板砖。从此,米色子达一家告别了人畜混居的环境,还让家人养成了坐板凳、用灶台、讲卫生的好习惯。

米色子达说,以前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萝卜、洋芋、荞麦,一年到头辛苦下来也存不了几个钱。要不是政策好,一家人不会那么快住进新房子。

办起农家乐

用料都是本地菜

就在米色子达家进行“三房”改造的同时,沙合莫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村内道路、新建了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入村游玩。米色子达从中看到了商机,率先在村子里办起了农家乐。

沙合莫村的村民都很勤劳,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养鸭,种萝卜、做酸菜,这些都是农家乐的主要食材,保证是有机绿色食品。米色子达自家的食材不够用时,就会向村民采购,他的农家乐也带动了其他农户的经济发展。

虽然农家乐的生意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里,但米色子达基本不会离开村子。他说,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有客人来,万一他和老伴出去耍,客人来扑个空就不好了,只要有客登门光顾,无论多少,他都会亲自做菜热情接待。

开农家乐很辛苦,客人多时从早忙到晚,没有一点休息时间,但米色子达说,看到客人在农家乐耍得开心,吃得满意,自己有票子挣,很是满足。

老有所养

晚年生活很幸福

米色子达说,农家乐开起后生意一直很好,最近这段时间受修路影响才没什么客人,因此显得有点闲。眼看这路也快修通畅了,得开始张罗农家乐重新开张了。

自农家乐走上正轨后,米色子达和老伴渐渐不再种地了,平时夫妻两人共同经营农家乐,一年下来有3—4万元的收入。

包包里有了钱,米色子达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里添置了不少物件不说,老两口平时的生活开支、医疗费用都不用向儿女们伸手。相反,米色子达还随时帮衬着孩子们,把父母都外出务工的三个外孙女接到家中,管他们吃住,供他们读书。

为此,有的村民劝米色子达一代不管二代事,有了钱可以出门去旅游,好好享受一下生活。而米色子达说,他最大的幸福就是让儿孙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会供他们读书。

考虑到新公路修好后,客源会比之前多许多,米色子达担心自己和老伴应付不过来,准备物色一个厨师,招聘几个服务员。他说,是农家乐让他的晚年生活幸福无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办下去。

新闻推荐

“最美彝风”2016中国·西昌彝族传统选美大赛落幕 最美“金鹰、金索玛”脱颖而出

文/本报记者王维华图/本报记者钟玉成仿佛从天边传来的一阵悠扬的“朵洛荷”回响在山谷间,放眼望去,山梁上、山谷间、田野间,影影绰绰走来一队队彝族青年男女,他们在夜幕中缓缓而行,向火把场聚拢……火...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