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普格残疾青年创办公益组织助他人 他手里拄着拐杖他脚下铺满爱心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5-31 20:05 大字

普格县洛乌乡彝族青年阿什子沙,出生仅6个月时一场大病致其左腿残疾,7岁才站得起来,10岁入学,12岁辍学自学,14岁开始自己研究维修电器,上世纪90年代在小山村开起维修铺,2004年顺应打工热潮在家乡开办首家移动便民缴费网点……

阿什子沙时刻不忘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总是力所能及帮助身边遇到困难的乡亲。带着浓浓爱心,去年3月,阿什子沙和朋友们在洛乌乡创办了中华正能量公益联合会普格站。

大山深处,阿什子沙拄着拐杖,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一起奔走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走村入户,将爱心播撒。

只要有能力

就要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今年5月的一天傍晚,在普格县洛乌乡的一条乡间小道上,阿什子沙和记者不期而遇。他的电动小三轮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子沙说,他在路上遇到了这个独自走山路的孩子,怕孩子晚上遇到危险,他要开车把孩子送回家去。

邻居们说,子沙虽然腿脚不便,但经常开着小三轮免费送父老乡亲回家。小小的电三轮,传播着子沙的爱心,充满了温馨和暖意。

子沙就是这么一个热心肠的人,多年来,他总是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知道周围的父老乡亲哪家有困难,就三百、五百地送钱去;自己开着的移动营业厅,要是遇到哪家有个急事要联系人又一时半会交不上话费,他就自己把话费垫上;他每个月收入三、四千,每年却要拿出一两万块钱

来帮助乡亲们。

子沙说,人只有坚强自立,才能不被困难打倒。当年站不起来在地上爬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站起来,站起来之后去学校读书,辍学之后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识字,识字之后,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能给父母添负担,要自食其力……

子沙说,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得到了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现在自己能自食其力了,就要力所能及帮助身边的人,回报乡亲们……

好一个铁血男儿!可实际上,他左腿萎缩变形,长年带着钢板,走路靠拐杖。但不管是在人生这条路上,还是在公益这条路上,他一直坚强自立,从不言放弃。

再深的山、再远的路

有人在等我

这么多年来,阿什子沙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有孤寡老人、困难少年、残障人士等等。这些人,多数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对阿什子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普格县特兹乡有一对老夫妇,男主人81岁,女主人86岁,这对夫妇有两个儿子,但大儿子是智障残疾人,小儿子早年因为意外去世,小儿媳妇改嫁,留下两个小孙孙跟这对夫妇一起生活。老两口年龄大了,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要养活四张嘴几乎不可能。

“太造孽了,太造孽了。”今年4月份,阿什子沙一听说他们的情况,就心急如焚,第二天就叫上儿子陪同自己前去看望这对夫妇。没想到,走到半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

去这对夫妇家,坐车加步行要3、4个小时。下起大雨时,阿什子沙和儿子刚刚走到一个悬崖处,路窄又滑,还有几乎90度的坡度。阿什子沙一步都走不了,儿子就背着他前行。

趴在儿子背上,子沙在想:“今天可能要交待在这了。”但好人平安,他和儿子最终到达老夫妇家,为他们送去自己出资购买的一件面条和清油还有300元钱。

这样惊险的事情不止一次,应该说这就是子沙的生活常态。一开始他的妻子阿支么你各很不满:“他一个残疾人,管好自己就好了,还去管那些陌生人干啥子嘛。”

(下转A06版)

新闻推荐

两名百岁抗战老兵 黄埔同窗80年后重逢

9月14日,成都肖家河沿街99号院,李仕安(左)和吴大卫共叙友情。1937年,两名20出头的川籍小伙投身部队,开始了军旅生涯。如今,当年的小伙已经老去,脸上也刻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9月14日早上,两位同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