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把“金钥匙” 可以打开致富的大门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2-01 16:52 大字

普格县大坪乡村民齐心修建脱贫路。 普格县农牧局技术员在贫困村指导生产。

从产业、设施、事业、移民、能力、生态等六个方面推进***,让普格107个贫困村如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每个贫困村都定点落实了农业或牧业技术员,技术员们除了送规划、送技术,还要想办法协调政府的扶持项目;全县34个乡镇已定向、分类开展林果、蔬菜和养殖等科技培训40余期;第一书记进驻农村,改变了贫困群众落伍的惯性思维,催生先进生产力在贫困农村生根发芽……

文/图 本报记者 陈修甫

扶贫重点向高、二半山推进,工作难度逐渐加大;一些贫困户不懂汉语,甚至连菜都不会种;还有的“甘于”清贫,怕赔本,不愿种经济作物……面对精准减贫的一茬茬难题,普格县委、县政府依山就势,瞄准瓶颈精准发力,以兴产业断穷根,为全县2.46万绝对贫困人口送去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近日,记者走进普格农村,感受到了产业扶贫带给各乡镇贫困群众的实惠和效益。

送技术

山里群众有了致富的“拉手”

现场提问,手把手指导,种植户心中的疑问一一得到解答。2016年1月,在普格县特补乡举办的***种养殖培训会上,贫困户们绽开笑颜。

“以前也种过核桃,嫁接没成功,后来核桃树苗也枯倒了。”特补乡特补乃乌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晓得以前为啥种失败了,按专家讲的技术搞,以后就不怕了。”

学会了种植技术,特补乡的贫困户们犹如吃下了核桃增收的“定心丸”。

“我们是要通过科技培训这个‘杠杆\’,撬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信心,给他们产业脱贫增添‘拉手\’。”特补乡党委书记阿沙说。

和特补乃乌村一样,普格县107个贫困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普基镇文倡村也是其中之一。

2015年,文倡村村民何平贵家种起了大棚蘑菇,还试种了山里人鲜见的灵芝。“去年卖平菇的收入比预期的高,灵芝试种也成功了。”何平贵满意地说道。

让何平贵一家人放手发展大棚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宋明珍为他们开展了“一对一”的定向技术帮扶。

“在文倡村,有的群众开始规模养牛,还有的办起了家庭养猪场。”宋明珍介绍道:“全县107个贫困村都定点落实了农业或牧业技术员,技术员们除了送规划、送技术,还要想办法协调政府的扶持项目。”

村村明确了精准脱贫的产业项目,村村有技术员挂点,普格所有贫困村正在加快并入致富的“快车道”。来自普格农牧局的资料显示,自开展***工作以来,全县34个乡镇已定向、分类开展林果、蔬菜和养殖等科技培训40余期。县委、县政府的规划也显示,全县确立了构建高山地区华山松+畜牧、二半山区烤烟+核桃、沟坝地区蚕桑+核桃+蔬菜“三带”农业经济。

严问责

户户贫困群众都有帮扶责任人

从特补乡胜利村3户贫困户收到包户干部送去的豌豆种,到文坪乡砂锅坪村的群众种上三七,普格县总共有2436名机关干部进农村结对帮扶了2.46万贫困人口。干部的帮扶,像一盏盏明灯,为农村的“穷亲戚”们照亮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前不敢多种豌豆,是怕卖不出去。”胜利村的贫困户告诉记者,2015年冬,帮扶干部免费送来了种子,还帮他们联系了销路,“这十来亩地的青豌豆虽然产量不高,但全部都卖成钱了。”

送钱、送物不如变观念,胜利村的包户干部坦言:“多数贫困户要么缺劳力,要么没资金、没技术,只要引导他们换一换思路,针对致贫根源跟进合适的增收项目,增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通过部门联乡、干部包户这样的方式,干部们为贫困户们办好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2015年,普格全县整合项目,累计新修了农村公路240公里,14个村1228户彝家新寨建设项目70%以上向贫困户倾斜,并强制收戒农村吸毒人员200多人。

“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从产业、设施、事业、移民、能力、生态等六个方面推进***,才是全县干部群众齐参与的一盘‘大棋\’。”县民宗和移民扶贫局的工作人员介绍。

当前,为保证干部帮扶的日常监管和绩效问责有效落地,普格组建的***工作专项督查组已开展了多次明察暗访,就干部帮扶工作的台账、工作纪实和帮扶措施落实推进情况,开展严格问责问效。

“当然不希望被通报批评或者是被撤换。”县政法委一位参与包户的干部告诉记者,“问责一方面是一种督促,另一方面,是让我们牢记责任,实实在在给贫困农户找准致富的产业,把实事办实。”

驻基层

第一书记成农民的贴心人

普格选派到农村的第一书记,有在乡镇担任多年党委书记的老干部,有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的本科大学生。他们进驻农村,改变的是贫困群众落伍的惯性思维,催生的是先进生产力在贫困农村的生根发芽。

普格县委组织部选驻黎安乡干河沟村的第一书记陈勇,驻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挨户走访贫困建卡农户。随后,他在村里组织了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和科学养羊知识讲座。

“我们村海拔高,缺水、土地贫瘠的现状制约了群众发展生产,加上建卡户缺乏劳力,***压力很大。”陈勇说:“跟村两委干部和乡里商量之后,确定了两条治贫路子,一是提高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搞合作化养羊。”

对于干河沟村民而言,养羊大家并不陌生,但“合作化养羊”着实让人眼前一亮。63岁的村民阿子说:“我放过很多年的羊,有经验,但没劳力。还是陈书记点子多,把大家搓成‘一股绳\’发展,劳力和资金的问题都好解决了。”

“合作化”让阿子看到希望,事实是,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引入,让贫困群众好奇,也让他们有了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希望,这有效拉近了第一书记们和群众的距离。

这不,大槽乡第一书记用工作经费给村里买了1000多块钱的水管,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问题;宣传部派驻的第一书记免费给村民照相,贫困户的心头可是乐开了花;还有豪吉集团党委派出的第一书记,第一时间动员村民修路、修堰……

第一书记们在农村的一言一行,正在带领普格贫困群众朝着小康生活一步一步迈进,那致富脱贫的“金钥匙”,已握在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手中。

新闻推荐

用坚强与执着 书写出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

有梦想总会实现。几个洋芋便是他的晚餐。迎着朝阳,带着小伙伴上学去。吉好日呷在他的印象中,父母亲就像是秋天飞回的候鸟一样。在彝族年前几天准时到家,几个月难得的相聚,春节过后父母又像难以停留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