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邛都八景之六 西沼采莲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7-15 17:21 大字

(上接11版)清咸丰三年(1854年),晚清大书法家,四川学政何绍基来西昌主持科举考试,时逢中秋佳节,邀友夜游邛池,不禁被邛池夜月所陶醉。是夜,明月当空,宾主整衣而坐,相与举觞,开怀畅饮,畅叙幽情,“当筵烂漫酒频斟,特为嫦娥一整襟”。诗酒忘形,情溶谊浴,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马骀,这位从小饮邛池水、在邛池边成长的画家,自然对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情思如缕。他自从16岁离开故乡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西昌。然而家乡的小城、家乡的泸峰、家乡的邛池、家乡的月色在他心中,像梦幻般如诗如画。无论他走遍天涯海角,无论他名气有多大,他都思念着故乡,思念着邛池,思念着故乡的明月。哪怕是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他都把故乡深深地铭记在心,不忘自己是“邛池渔父”。他创作的《邛池夜月》,寄托着他的浓浓乡情,赤子之心。画中碧蓝的夜空明月高悬,邛池、渔村、茅屋、古树、小溪镀上了一层银辉,湖上三两只渔舟正缓缓而驰,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宁静。这幅画作,有前人配诗一首,诗曰:

月出邛池夜,空明澈九霄。

光涵莲叶沘,鱼溢桂花桥。

蛙巂青山净,鹅儿白浪摇。

渔歌声潮远,隐隐龙吹箫。

欣赏“邛池夜月”,湖上荡舟美,岸边观赏更美,尤其是在邛池东岸的小渔村,月色更不同寻常。但见渔火点点,星光闪闪,村里幽深的树木,一棵棵、一丛丛、一片片,都染上了朦胧的青色。一层轻纱裹住了疏枝密叶,那些枝叶一面是黑黝黝的,另一面则都像抹了一层水银,勾画出半明半暗的线条。枝柯错杂,银线交叠。看上去,树木更加幽深,纵横交错的银线似乎织成一个梦境。

月亮湾是观赏“邛池夜月”、享受月光的另一处景点,因湖岸线蜿蜒成一弯新月而得名。是邛池沿岸最为温柔、最为宁静之所。

入夜,湖边的几株大榕树,在月光的轻抚下更加岸然大度。挺拔的树干,葱茏的枝叶,俨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一根粗壮的树干凭空伸向邛池,如同青龙戏水。月光下,湖光满眼,微风吹佛,顿时掀起粼粼波光,恰似嫦娥仙女撒下的漫天碎银。情侣、挚友徜徉在湖边那弯弯的长廊上,情谊绵绵,款步而行,岂不美哉,乐哉。

邛都八景之五

东岩飞瀑

文/特约撰稿蔡应律

“东岩飞瀑”为马骀画古邛都著名八景之五。

此景乃普格县境内著名的大槽河温泉瀑布。古邛都地域宽而较为模糊,南面包括了现在的德昌、普格县境之一部分,大槽河温泉瀑布即囊括其中。

大槽河温泉瀑布位于螺髻山东南峡谷之上。大槽河分别发源于北面的螺髻南峰和南面的药坪子,两溪汇合后形成大槽河特殊的水景,上游以险峻的峡谷和优质的自然生态为特征,下游以温泉瀑布为主导,典型的高山峡谷风光之外,温泉瀑布遂成为此方一大独异景观。

温泉常有,成瀑布者罕见;瀑布虽多,由温泉而成者难得。惟大槽河温泉瀑布二者兼备,温泉水自岩隙喷涌而出,迸珠溅玉,訇然有声,夏日白练垂空,冬日雾漫山谷,飞流数十米,形成一道“天牵银线,美景如织”的水帘,蔚为奇景。清乾隆戊子科举人杨学述于其《泸山》诗中就有“瀑挂东岩吼雨风”的句子,算是对此的直观描绘。

因此,有人将全省数十眼名泉进行比较后,终推大槽河温泉为川中二十四名泉之首。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流泉、瀑布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民间说“山有好高,水就有好高”,多少透露出对高山之水的崇仰。而在艺术家眼里,高山流水,则天然具有夺魄的生命力。音乐方面,有众所周知的古曲《高山流水》,及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而画家的演绎,则更为直观,尺幅之上,触天险峰间,一泉飞瀑而下,哪怕细如游丝,画也就活了。至于马骀先生此画中的“飞瀑”如此壮观,乃至扑面水汽,似湿衣襟,如雷吼声,犹清晰可闻,于一般国画中却难见到。足见此景在画家心中,是何等气势,大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概,也融入了画家对乡梓的诸多情愫……当然,温泉瀑布旁,并没有挨得这样近的人家。我想,画家如此写意,是因为在画家心目中,人,原本跟大自然贴得很近,而漂泊在外的画家本人的心,也跟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贴得很近。

大槽河温泉瀑布泉水分三台逐级泻下,形成宽约7米、长20余米的水瀑,温泉喷口下有一天然长槽形大池,妙在水瀑挂在池外形成水帘,“帘”内大池可容20几个人同时沐浴,而其两侧,又各有一仅容两人的小水池,人称“鸳鸯池”。 大槽河温泉是难得的天然温泉浴场,常年水温保持在32℃,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属重碳酸镁型泉水,有利于皮肤保养及治疗皮肤病。东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也就是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古史的这本书中,有“温泉穴,冬夏常热,下流洗澡,治疾病”的文字,说的就是大槽河温泉。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槽河温泉瀑布连同普格县城边上的另一著名温泉,以及螺髻山独特的自然景观、螺髻山镇浓郁的彝族风情等,一起构成了该县的旅游产业优势,而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则保证了游人的诸多方便。

文/特约撰稿蔡应律

“西沼采莲”系马骀画古邛都八景之六。

何处为“西沼”?具体不可指。但泛指邛海周边,尤其是高枧、川兴、海南一带浅水处,却是可以确定的。这里的“西”,恐怕为的是与邛都八景之五“东岩飞瀑”里的“东”相对应,而非着眼具体方位。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对称美”,此可作为一例。

莲也就是荷,藏在水底的,为莲藕,露出水面的,是荷叶、荷花和莲篷头,莲篷头里结莲籽。莲浑身是宝,采莲,依季节不同,既采莲藕,也采荷叶、荷花和莲籽。但马骀画里所描绘的,我想主要应当是采荷叶、荷花和莲籽。藕长在水底淤泥里,采藕大抵只能在残荷萧疏的秋冬季节由男子来干,并难免不弄个污泥满脸满身,这在画家眼里恐怕不能算“美”。采荷叶、荷花和莲籽就不同了,于荷叶田田荷花艳艳的盛夏,岸上垂柳依依,湖面波光粼粼,远处渔鼓声声,身穿花布衣裳的海边女子,划着小船儿,不紧不慢地,采摘红的花绿的叶,那是何等美好的景象。也许,正是这样的景象在少年马骀的心中留下了太多美妙的记忆,所以能够在离开家乡35年后,创作出来这么一幅恬淡温馨又美轮美奂的地方风俗画。

马骀先生此画的另一个意义,则反映出当年邛海的真实面貌。也就是,它更原生态一些,海边的湿地和水草过渡带,更宽阔、自然一些。当然,更主要的是,邛海里的水质,更清洁透明一些。而邛海里的水生植物,也更丰富一些。比如莲之外,还有菱角、海菜、龙须菜、须芽菜等。还可以想见,邛海周边甚至西昌城里的住民们,历古以来喜欢喝荷叶茶,还喜欢吃荷叶稀饭,也大抵与马骀此画所描绘的内容有关。

上述种种,还可从前清西昌著名文化人颜启芬及其弟颜启芳的诗文里得到佐证:

小渔村接大渔村,茭笋春来绿到门。

妾自捞苔郎撒网,朝朝相伴到黄昏。

——颜启芬《西昌竹枝词》之四

春花秋柳池边树,人家都在桃源住。

采菱歌自波间出,弄潮曲向风中度。

——颜启芳:《邛池行》

此外,乾隆戊子科举人杨学述在其《建南十景诗》之四《西沼莲香》里,有“城西十里外,乐在水中央”的句子;而在其《泸山》一诗中还有“莲开西沼围宫馆”的记述。再加上道光贡生许国琮《夏日杂记》中“麦气秋含新雨后,荷花香送晚风初”的描绘,可以想见,当年邛海周边的莲荷种植规模,是颇为巨大的。

而海边上的女人们,将摘得的菱角煮熟,然后挽一篮子,到城里的深街窄巷里去条声吆吆叫卖,“菱——角(音各)欧!”“菱”字拖得很长,且明显带了大小渔村的地方口音……我想,所有这些乡俗记忆,都是激发马骀于远离家乡数千公里的上海创作此画的因素。

西昌民间,还有一个“邛海里长珊瑚树”的传说故事。说的是某人到海南大石板赶完场回家,路过青龙寺时,发现海边上有一团红彤彤的东西,趋前细看,是一杈长约尺许长得光光生生的小树枝,上生三排芽芽,煞是好看,便捎回家里,供于神龛上。到了晚上,此物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来,乃知是捡到了邛海里的珊瑚树桠枝,遂将它藏于米柜中,不料柜里的米竟涨满了。又把它藏诸箱里,箱里的钱也涨满了。这家人就此发财。

这家人的财发得蹊跷,乡邻以为来之不义,联名告到官府。官府来查,主人将珊瑚树枝藏到坐下草墩里,官府的人走了,主人再取出珊瑚树枝,却不灵了。

此故事说的,其实就是邛海里物产丰富,是个聚宝盆,只要不玷污它、亵渎它,它就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这反映了先民们对自然恩赐的感激和敬畏,其朴素的环保意识亦存焉。乾隆壬午科举人李拔萃《咏渔户》诗云:“大小渔村福自然,深潭绿水有根田。不用犁锄收获早,醉饱无忧白昼眠。”“根田”,依邑中前辈蒋邦泽先生的解释,系指赖以谋生、养命的田亩,此处指邛海。说的就是邛海给渔民们带来的福佑。(下转A13版)

新闻推荐

歌声飞进彝家新寨

演员们在丰收的玉米垛前与村民合影留念。彝族乡亲为“心连心”主持人献上祝福的美酒。演员们为乡亲们献上动听的少数民族歌曲。“心连心”艺术团在凉山州慰问演出10月12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