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唯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行政村 红军树村的红火日子
本报全媒体“长征过凉山,震撼中国革命史的26天”第三采访组在红军树前。右为罗炳辉与何长工雕像。
文/本报记者 苏华 宾文才
图/本报记者 吉木日哈
一棵高达30多米、直径达4米的百年参天大榕树静静的矗立着,宽大的树冠几乎涵盖住了旁边的小广场,广场的右手边是红军雕塑,两位红军将领凝望着北方,目光坚毅而自信。
这就是红军树,红军树所在的这个村就叫红军树村,这也是凉山州唯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行政村。
红军树村原名坪塘村,位于普格县普基镇,距县城5公里,省道西巧线穿村而过。
1935年5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来到这里,在村头的这一棵榕树休息,尾随而来的国民党飞机盘旋俯冲,准备投弹轰炸,红军战士不顾安危,将村民集中于榕树下,安全躲过了轰炸,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
国民党飞机走后,红军指战员在黄桷树下小憩整顿,向当地群众宣传红军宗旨、革命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并在大树上刻了“红军”二字。1977年塘坪村命名村前那棵榕树为“红军树”,并把村子改名为红军树村。
当年的榕树如今依然日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村民们也在党的好政策照耀下,通过辛勤劳动、科学致富,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火红新生活。
喝上自来水 安起太阳能
农村生活真不错
“我家的新房早已完工,现在已经开始装修了,一楼一底,总共有200多个平方,再过一个月就能够搬进去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走进红军树村,村民张佳方边指挥工人装修边激动地说。
红军树新村按照“统规自建”的原则,高标准规划,总投资达3500万元,其中珠海市援助资金56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14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800万元,按照“小巧、精致、生态、阿都文化浓郁”的建设标准规划,设计五种户型供农户选择,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科学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证建设效果。
修起来的不只是住房,独具特色的标志性道路、综合性文化大院、休闲健身小广场、村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科技培训站等也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村民们还自筹资金从10公里外的山上把“白花花”的山泉水引到了村里,从此,红军树村彻底告别了“喝水只能靠打井”的历史,现在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大部分村民家里都安上了太阳能,村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能够在劳动之余洗上舒舒服服的热水澡。现在红军树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网、通电视的梦想已经实现。
村民们都说,这样的新房,环境比得上城里人的家,而且比城里人住的房子还要宽敞。
大棚蔬菜、林果业
高科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还算风调雨顺,再加上蔬菜的价格一直较高,我们家的大棚蔬菜收成还不错。”这几天,蔬菜大户朱游顺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碌着。
走进该村,一座座塑料大棚,宛如碧海中片片白帆,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畦畦青翠嫩绿的各类蔬菜茁壮成长。朱游顺家有5个大棚,约6亩地,一年四季种植不同蔬菜,每亩地年收入大概有2万元。目前,该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已经达到了60亩,种植无公害蔬菜216亩,种植早熟水果500多亩。
“我们红军树村的一个最大村情是人多地少,只靠人均2分土地没有办法致富,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不再种粮食,他们把土地用于建大棚或发展林果业,依靠农业高新科技实现增产、增收。”红军树村书记秦正详说。
近年来,红军树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农业生产,2014年全村实现农业产值760万元,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
人多地少和精细农业便催生出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于是村两委随即把转移富余劳动力作为工作重点,以各类培训为平台,为积极就业创造条件。
据了解,红军树村这几年每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就有300多人,主要从事汽车修理、焊工、美容美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每个人年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光是他们每年寄回村里的工资就将近1000多万元。
除了走出去打工,红军树村还积极扶持群众发展运输、商贸、餐饮等产业,鼓励群众建工厂、办企业,村民庞方兵和陈现富办起了各自的砖厂,两个砖厂都达到日产小砖3万匹的规模,共解决了6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到厂里上班的村民月工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还要购买“五险”。
除此外,红军树村还有30多户村民购买了货车,全村从事交通运输的村民逐渐增加。2014年末,全村从事运输业的群众纯利润将突破500万元。
各种文艺节目
村民闲余生活好丰富
走进红军树村文化广场,足足有8个平米的LED液晶电视墙上正在播放正《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在广场里飘荡,和旁边枝繁叶茂的红军树“交辉相映”,营造出一股浓浓的红军文化氛围。
新房子住上了,钱袋子鼓起了,红军树村的村民们正在积极最求着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一股清脆的“叮叮咚咚”声,走进该村的文化活动室,村妇女主任邹兴群正带领自己的腰鼓队在排练节目,腰鼓队中既有老人,也有刚进门的羞涩小媳妇,全部来自本村。
“这几年我们红军树村民已经不满足于跳点坝坝舞了,还是搞点技术含量高一点的,我们的腰鼓队建立已经3年了,各种道具、服装都是自己出钱买的,每个星期都准时排练,除了自娱自乐,还为将来的旅游开发准备着。”邹兴群高兴地说。
腰鼓队只是该村文化活动的一个小缩影,该村相继建立了有2000多平米的休闲广场、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购买了3万多元的音箱设备,还搭建了文艺表演舞台。
“在红军树村你足不出户就能在农家书屋学习科技、法律知识,就能欣赏到我们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村民陈家林说。
据了解,2011年起,红军树村就自办春晚,到今年已经办了五届了,每年春节吃过年饭到广场看春晚是每一位村民的头等大事。
“村民们参加春晚的积极性都相当高,几乎每家都在编排节目,去年报名参加的节目就有60多个,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选了18个,选上的没有选上的都非常高兴,去年我们春晚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目主持人,今后我们要把他办到更好。”秦正详说。
红军树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们。本报记者孙文静摄家长们“陪考”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本报记者钟玉成摄7日是今年高考的第一天,在西昌各考点外,守候着不少“陪考”的家长。而这些家长当中,又有许多人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