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校园小农场种出美德“新苗”

四川日报 2014-04-03 13:43 大字

普格县15所小学办起小农场,让学生们懂得感恩父母,勤俭节约

“好孩子,爱劳动,人人夸我好儿童……”3月31日,普格县荞窝镇中心校学生扛着锄头、提着水桶,走进校园小农场,担水的担水,锄草的锄草,一派火热的劳动场面。

2010年起,普格提出建设校园小农场,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新平台,通过组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与劳动,树立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和助人为乐的校园新风。目前,全县已有15所小学办起小农场。

□陈修甫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文/图

学生娃不再乱倒剩饭

学生每天会剩下不少饭菜倒进垃圾桶,这是大河坝小学门卫徐大叔以前最揪心的事。而今,这一情况大为改观。

“这学期很少有学生剩菜、剩饭,那些学生吃不完的饭菜也不会乱倒了,都倒进专门预留的潲水桶。”看到学生们的变化,60岁的徐大叔很是高兴,参加小农场的劳动,亲历了播种到收获的艰辛劳作,让学生们更懂得爱惜粮食。

“我父母都是农民,现在我才真正知道他们的劳动有多辛苦。”该校五年级女生阿依告诉记者,今后她不会再随便浪费粮食,放假回家还要帮父母做农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五道箐乡小学,而且更令这所学校学生开心的是,这学期开学至今,学生食堂已宰杀了3头肥猪改善伙食,而小农场的猪圈里,还存栏着食堂炊事员带领他们精心饲养的21头200斤左右的肥猪。“鼓励学生参加小农场的劳动,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同时也尝到劳动的果实,有利于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品德。”学校校长胡正华说。

据学校老师介绍,为了办好小农场,学校补贴了养猪场的饲料钱,还无偿为学生们提供蔬菜种子、肥料和农药,但因为农场产出的农产品供给学生食堂,事实上节约了更多的买菜支出。

小农场成美德教育基地

事实上,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锻炼,除提升了其体能,还让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勤俭节约等美德慢慢扎根学生心头。

2012年,荞窝镇中心校的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学生在一片乱石遍地的荒滩上开辟出了校园小农场,劳动中,不少老师和学生的手都磨出了血泡,经过努力,小农场里种下了枇杷树,树下栽上了白菜、小葱,一到春天,整个小农场绿意盎然。

上学年,该校六年级3班的同学把小农场里收获的蔬菜卖给学校伙食团,收入1200元。“召开班会时,学生一致同意一部分钱用于奖励进步生和做好人好事的学生,而更多的钱则捐给学校,用于改善两个‘爱心班\’105名孤儿和贫困生的生活。”班主任老师邓永梅介绍说,用辛勤劳动的果实帮助困难学生、建立好人好事奖励基金,这激发了孩子们更多责任感和荣誉感,乐于助人、勤奋上进的良好风气越加浓厚。

“全校10个高年级的班级都参加了小农场劳动,与六年级学生一样,他们都积极要求把自己劳动获得的报酬用于帮助困难同学。”荞窝镇中心校校长唐正华说,现在,学校里的校园小农场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学生美德教育的基地。

新闻推荐

“苏施”党员,最贴彝乡群众心

□本报记者徐登林“忙完地里的活,只要有空,吉木及尾总能帮我联系到活干,一月下来有1000多元的收入,‘苏施\’党员就是贴咱的心。”6月27日下午,在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采洛洛博村四川海澳斯生物科技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